第一批国保--石刻及其他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四)石刻及其他(共11处)
本篇目录:
*****************************************
125
1. 西安碑林
126 2. 爨宝子碑
东晋
云南省曲靖市
127 3. 爨龙颜碑
南朝
云南省陆良县
128 4.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陕西省铜川市
129 5.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大理(公元937-1094年)
云南省曲靖市
130 6.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
西夏(公元1032-1227年)
甘肃省武威县
131 7. 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
南宋
江苏省苏州市
132 8. 溪州铜柱
五代
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
133 9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
宋至明
四川省峨眉县
134 10 沧州铁狮子
后周
河北省沧县
135 11 保圣寺罗汉塑像
北宋
江苏省吴县
**************************************************
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正式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现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种(组)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藏于碑林。
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二庑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
碑林大门(东门),原为孔庙东边的义路门。礼门、义路两门的名称来自《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思是说,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只有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个大门进出。
孔庙正南代替正门的影壁,又叫塞门,原为孔庙的万仞宫墙照壁,上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孔庙”,是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
太和元气坊位于塞门内,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四柱三檐,通体彩绘,精雕细刻,富丽典雅。牌坊上所绘的和玺彩绘是古建筑彩画的最高等级。正中的图案为“二龙戏珠”。原立于华山西岳庙前,1953年移至碑林。
碑林“泮池”最早建于元代,后几经修葺。在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东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棂星门位于泮池前,门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时为两扇门,清代改为三扇门。每个门的门额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
棂星门内道路的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的“华表”,明清所建。华表分柱头、柱身、柱基三个部分。柱头上设有承露盘,上边蹲着的动物叫獬牴,性忠直,起着仪卫和端详的作用。华表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传说古代帝王为能听到百姓的意见,曾在宫外悬挂“谏鼓”,大道上设立“谤木”,允许臣民书写自己的意见,这些“谤木”就是华表,早期的华表是木制的,后来演变发展成为石质的。
孔庙的第三道门叫戟门,又称仪门、至圣门。这座门建于明代,屋顶为十字歇山顶,面开三间,中间为大门,两边对称各有一配室,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在过去,门的两侧陈列兵器,武官须将兵器放下才能进入孔庙祭拜孔子。戟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铺绿色琉璃瓦,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显著特征。
二庑原内置孔子七十二弟子画像以供祭祀,现改为展室。二庑院中有两件国宝级文物,一是大夏石马,一是唐代景云钟。前者是十六国时代匈奴族铁弗部建立的大夏国的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汉代时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后者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音质纯美,钟声清晰宏亮,钟上还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一段,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
道两侧建筑有六座碑亭,东西各三。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御笔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例,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列西安碑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3 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为清阮元任云贵总督时访得。与爨宝子碑世称“二爨”。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通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共927字。故称“大爨”。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爨龙颜碑现存陆良贞元堡小学。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碑元李京
《云南志略》中已著录。
清道光七年(1827),金石学家、云贵总督阮元在贞元堡荒丘之上发现此碑,即令知州张浩建亭保护。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此碑用笔以方整为主又兼有圆转笔法,结体雄强茂美,大气磅礴,书家对它多有推崇。范寿铭:《爨龙颜碑跋》说:“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锺繇)实承中朗之正统。”
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列为“古今中外楷书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由于书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觅拓本学书者,道光年间曾有人为诗纪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 远来万里求此碑,桂阮颇详王未备。千钱买寄汝一观,朴散风神同北魏。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爨龙颜碑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为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与纪念场所,自唐迄今号称名胜。这里五峰环拱,古柏苍翠,殿宇轩昂,自有其天然奇境。
山上尤以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的历史古迹和珍贵石刻而闻名于世,是中外向往的医史、石刻艺术博物馆和朝山圣地。
1961年,国务院批准药王山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6.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
清嘉庆九年(1804年),著名金石学家张澍先生,同友人到凉州大云寺游览,在寺内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几百年的古亭。人们都说:这个古亭不能打开,否则,将会给凉州带来莫大的灾难。张澍先生不相信这些谣言鬼骗,三番五次来到寺中,说服僧人,并强行让家丁打开了碑亭,发现了这件稀世珍宝——西夏碑。西夏文是一种被人们遗忘了的语言文字,无法辨认,当时被称为“天书”。张澍先生见碑阳文末尾有“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建”落款,“天祐民安”为西夏年号,遂判定此碑为西夏碑文,因此,人们以后称之为西夏碑。此碑后移置文庙,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保存。
1961年,国务院批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9.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铸于宋代。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意振兴佛教,诏峨眉山白水寺僧茂真和尚入朝,赐金三千两,命铸普贤铜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贤寺。并派内侍张仁赞协助铸造。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半山万年寺内。
寺创建于东晋, 名普贤寺,唐易名白水寺,宋更名白水普贤寺。明神宗朱翊钧赐名圣寿万年寺。1947年秋,除明代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有殿宇两重,系1953年重建。万年寺的铜铁佛像,以砖殿内宋代普贤铜像最为著名,殿内其他小佛像共
331尊,皆玲珑精丽。此外,巍峨殿、大雄殿的铜铁铸像,亦属珍贵。
圣寿万年寺(即峨眉山万年寺无粱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穹窿顶方形无梁殿,东向。殿内有铜铁佛像共306件。其中普贤骑象巨型铜像1件,“圆觉”铁像24件,小铁佛像280件,小铜佛像1件。均集中存放于殿内。
1961年,国务院批准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 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又称“镇海吼”,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距沧州市区16公里。铸成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沧州铁狮子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2011年3月28日,沧州新铸“沧州铁狮子”,作为“沧州象征”安放在沧州市区狮城公园,体量约120吨,体积是原沧州铁狮子的1.32倍,设计“寿命”2000年。世界纪录协会的工作人员在沧州铁狮子重铸揭幕仪式上宣布:新铸造的沧州铁狮子成功创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为世界上一次性整体浇铸最大的铁狮子。
1961年,国务院批准沧州铁狮子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 保圣寺罗汉塑像
保圣寺罗汉塑像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离苏州市以东19公里处的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小镇——甪直(拼音:Lù
Zhí)保圣寺博物馆。
据《吴郡甫里志》载,保圣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苏州府志》则称:“唐大中年间(847~860)建,(宋)熙宁六年(1073)重修。”元、明、清三代,屡次修葺,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寺创建之初,规模很大。到宋代,范围还覆盖半个甪直镇。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题“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的联语,确切的表达了该寺的历史、规模和塑像的艺术价值。但自此后寺院逐渐衰废,规模也缩小了。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及两侧照墙、天王殿、经幢、古物馆等。保圣寺于1975年成立“保圣寺文物保管所”后,正式对外开放。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建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在位的天监二年(503年)。唐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而被毁。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最盛时据说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元末重新衰落,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新兴盛。



1961年,国务院批准保圣寺罗汉塑像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四)石刻及其他全部结束。
后一篇:奉贤南桥沈家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