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

(2019-06-21 10:08:02)
标签:

文化

历史

建筑

图片

杂谈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石窟寺(共14处)
********************************************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35.莫高窟 
北魏至元                                甘肃省敦煌县 包括西千佛洞
36.榆林窟 
北魏至元                                                      甘肃省安西县
北魏至唐                                  河南省洛阳市 包括白居易墓
38.麦积山石窟 
北魏至明                                                        甘肃省天水市
北魏至明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
东魏、北齐至元                                              河北省邯郸市
唐至宋                                        新疆拜城县 传开凿于三世纪
唐至宋                                        新疆库车县 传开凿于三世纪
唐                                                                   四川省广元县
唐、宋                                                            四川省广元县
唐、宋       四川省大足县 包括佛湾、观音坡、佛耳峰、营盘山。
宋   四川省大足县 包括大佛湾、小佛湾、广大山、龙潭、松林坡。
南诏、大理(公元 649-1094年) 云南省大理州 包括石钟寺、狮子关、沙登。
*******************************************************************************************
1. 云冈石窟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第一批国保--石窟寺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一批国保--石窟寺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0年文博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前身)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联合组成了调查组,对云冈石窟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勘察、病害调查及保护材料和方法的研究,建议采取修建护壁、排水防渗、大佛的保护、对已风化的造像、雕刻进行加固的综合性保护措施。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王  南:《千年一窟看云冈》完整版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莫高窟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第一批国保--石窟寺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第一批国保--石窟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榆林窟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创建年代虽无文字可考,但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从现存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第一批国保--石窟寺榆林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共有250余身,壁画约5000余平方米,约占莫高窟壁画总面积的九分之一。如果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居于全国石窟之冠,那么,榆林窟就是仅次于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宝库。壁画多为唐代至元代800年间的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有场面宏大的巨幅经变画,形象生动的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现实画面。从唐到元,历代都有佳作,其中第25窟的唐代壁画,更是世所罕见的珍品。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榆林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龙门石窟第一批国保--石窟寺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国保--石窟寺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第一批国保--石窟寺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和白莲。进入青谷区瀑布飞泻,池水荡漾,竹林清风,白莲飘香,使人心旷神怡;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汉白玉塑像潇洒自然,静座山石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乐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内涵;诗廊立石38块,由国内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第一批国保--石窟寺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对外开放。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从牡丹坛拾级而上即可到达。这里有白居易墓、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铺地,墓后草坪如毯,周围翠柏环抱,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第一批国保--石窟寺洛阳蒋宋别墅位于龙门石窟景区的香山寺东侧;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香山寺南侧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当时蒋介石于 1936年10月29日从西安乘火车到达洛阳(东站)来到洛阳是以“避寿”为名,实则部署“西北剿共”计划,他于10月31日在别墅庆祝了自己的五十寿辰,参加人员有张学良,阎锡山等,之后他视察了洛阳军校、洛阳电厂,检阅了重炮部队。并和夫人宋美龄三次往复洛阳,去安抚非嫡系部队太原的阎锡山,济南的韩复榘,绥远的傅作义。于12月初离洛到西安,在洛阳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蒋宋别墅。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龙门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麦积山石窟第一批国保--石窟寺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麦积山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炳灵寺石窟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不论是西秦的骠悍雄健还是北魏的秀骨清像,不论是北周的珠圆玉润还是隋唐的丰满夸张,或是宋代的求变写实,都采用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写神的传统技艺,它们是佛教观念、信仰、情绪的物化艺术形式。其造型和雕饰,既笼罩着神奇的宗教气氛,又极富有现实的生活情趣。造像的主题是佛陀,庄严肃穆,详和可亲,菩萨含情脉脉,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天王勇猛暴烈,怒目而视,无不塑造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炳灵寺壁画,保存到现虽然数量不多,却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重要价值之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形象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壁画用遒劲的线条表现了云鬟叉髻、帔巾飘带、盛装打扮的妇女形象。隋、唐的壁画,由于元、明以来密宗画的刷新重制,保存不多。隋代壁画主要是8窟南北壁供养菩萨画像,姿态生动,神情各异。元、明两代的壁画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层元代佛教故事画,南壁元代八臂观音和168窟南壁明代八臂观音,以及172窟木阁上的明代木版画涅槃。这些以密宗为内容的壁画,其绘画技法仍然继承了唐宋传统。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炳灵寺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响堂山石窟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传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响堂山石窟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因此在1961年,响堂山石窟与诸大石窟一起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学者范文澜、郭沫若等响堂山石窟艺术均有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响堂石窟艺术也多有偏爱,曾多次在北京琉璃厂购买响堂山石窟石窟造像和刻经拓片精心收藏。并记录在他的日记中。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响堂山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克孜尔千佛洞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早在公元一世纪,约东汉明帝时,佛教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到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代替佛教止,佛教在新疆兴盛了1000多年。公元四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已很兴盛,不仅修建了很多装饰富丽、规模宏大的寺庙,还集中能工巧匠和著名画师等,大兴土木建造气势恢宏的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石窟群修凿的年代开始于东汉,结束于唐末。历代龟兹王对这项工作都极为重视。公元七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达到极盛,甚至连龟兹王宫都装饰得同寺庙一般。其间历代龟兹国王对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群的建造,更没有停止。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原千佛洞始建于唐代,现千佛洞始建于清代,四建四毁。我们现在见到的是1993年由吉木萨尔佛教理事会募捐修建的,面目已同历史上的千佛洞不同。壁画、雕像均为现代工匠重新雕塑绘制。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克孜尔千佛洞为第一批全国重點文物保护单位。*************************************
9. 库木吐喇千佛洞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库木吐喇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南约30公里处,库木吐喇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窟群分布在渭干河东岸的山麓或断崖上,分为南北两区,相距约3公里。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北区的洞窟较为集中,已编号的洞窟有80个,但窟形和壁画保存较完好的不到半数。南区洞窟分散在河东岸和几条山谷内,编号的洞窟有32个,保存较好的不到10窟。第一批国保--石窟寺洞窟的早期壁画属于南北朝时代,而唐代的壁画内容则以经变故事为主,与敦煌莫高窟的十分相似。晚唐的壁画间常有汉文和回鹘文的榜题。第46窟夹子本生图,采用较粗的线条勾勒轮廓,内部以赭石平涂,极富立体感。龟兹画家还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让佛和菩萨披上龟兹的服装,被称为“双领下垂”式的大衣。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库木吐拉千佛洞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皇泽寺摩崖造像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皇泽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300多年。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00多躯。现存重要洞窟除前述的12号、13号外,还有15号、28号、38号、45号、51号、55号、56号等洞窟。这些石刻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皇泽寺摩崖造像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象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在四川广元市北4 公里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绵亘长达半里以上。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清咸丰四年(1854 年)石刻题记,全崖佛像为数一万七千余躯。1935 年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有石刻南北长20D 余米,最高处约40 余米。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共有龛窟四百余个,造像七千余尊。龛窟重叠密布,多者十三层。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著名的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窟、如意轮观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无忧花树佛、弥勒佛窟、三身佛龛、菩提像窟、卢舍那佛龛和清代的藏佛洞等,荟萃了从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千佛崖造像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北山摩崖造像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北山古名“龙岗山”,海拔约560米。此处的石刻造像始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经过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共历时250多年。北山石刻的首建者是唐末的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的都指挥韦君靖。北山石刻造像共有六千躯,保存至今的还有二三千躯,分布在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以佛湾最为集中。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北山摩崖造像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宝顶山摩崖造像 第一批国保--石窟寺中国南宋佛教石窟寺。在重庆市大足区城东北15公里宝顶山。以大佛湾为主,包括小佛湾、广大山、龙潭、松林坡等处。凿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历70余载。是南宋的著名僧人赵智凤所主持营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场,共有石刻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的规模最大。第一批国保--石窟寺宝顶山上的圣寿寺与宝顶石刻有密切的关系。寺始建于宋朝,后来废弃。保存到今天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殿宇,雄壮巍峨,重檐飞阁,雕刻精细,造型精巧,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宝顶山摩崖造像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石钟山石窟第一批国保--石窟寺石钟山石窟又称剑川石窟,位于云南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石宝山南部文峰,因有一紫红丹岩(丹霞地貌)形状如倒扣石钟而得名。石钟山上有三区石窟群了石钟寺区八窟,狮子关区三窟,沙登村区六窟。三十区域共造像139尊。这些石像,均雕刻在红砂石上。这些造像,以南诏国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构造了一幅生动的南诏历史画卷。在南诏200多年的历史中,功绩特别显著的3位王者在石窟中均有雕像。石钟山石窟的139尊像中,除南诏历史人物雕像外,还有释逸牟尼、八大明王等佛教造像和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樵夫、老翁、琴师、童子以及女性生殖器雕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充满民间生活气息。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区,计17窟,造像139躯,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瑰宝。第一批国保--石窟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石钟山石窟南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