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路280号盐业大楼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盐业银行大楼的1——4层为银行办公地,其地下还有很大的金库;5楼以上则用于租赁。1939年后,因日寇入侵,原在龙华路(今中山南二路)的南洋中学为避战乱,租借盐业大楼5、6层暂作校舍,在此进行教学,曾有近千名南中学子在此学习。南洋中学为沪上名校,师资精良,教学上乘,学生中成为著名学者、专家者亦不乏其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洋中学开始陆续迁回龙华路校址,到解放后的1952年才完全结束和盐业大楼的关系。但是盐业大楼和教育界的关系却并未结束,解放后,由君毅、文昌、新生、辅仁、光耀、群进、民生、苏民、进修、五育等私立中学合并成的私立五育中学搬进了盐业大楼,1956年该校改为公立,定名为上海市六十七中学。此后这里就成了六十七中学的校舍(从照片上仍可看到大门上方的“上海市第六十七中学”的痕迹)。直至1997年,六十七中学与贵州中学合并后迁出。盐业大楼现已经过整修,据说,不久将建成银行博物馆。
在大楼主立面一层与两层之间有石刻的圆形徽记,能够识别出的图案有龙和凤凰,许多人以为这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图案。而盐业大楼上的徽记到底是什么标志?实际上,这是北洋政府所谓的“十二章国徽”图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时,已经将“嘉禾”图案作为国徽。袁世凯篡权后,将首都迁至北京,任北京政府大总统,提出重新设计北洋政府国徽。1912年8月28日,鲁迅、钱稻孙、许寿裳根据袁世凯大总统的要求,为北洋政府设计国徽。
《鲁迅全集》第八卷收录鲁迅先生《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阐明了为北洋政府设计“十二章国徽”的概念,脾气倔强的鲁迅先生也难以抗拒袁世凯大总统的指令,但是,他也不能置南京政府已经使用的国徽于不顾,设计了两枚国徽,一枚沿用了南京政府的“嘉禾章”,另一枚则是“十二章国徽”。
建筑平面呈“回”字形,中间设计有两个天井,围绕着天井的每个层面设计为宽敞的廊,天井的顶层有天棚。
1943年南洋中学毕业合影(在屋顶上摄,背景是垦业银行大楼)
1949年前黄浦区境内楼宇经济的考查:
三楼:中益贸易公司、菊昌纱号、华成保险公司、联益公司、泰兴织造厂、经济电器厂发行所、祥泰夹板厂、盐业银行证券办事处、寅泰华行、华西兴业公司
四楼:富安纺织公司、森泰申庄、通如崇海启同乡会、达源申庄、鑫丰贸易公司、大有余榨油公司、振华利记纺织公司、永裕商轮公司、茂成公司
五楼:南中办公室、南中康乐室、华孚贸易行、兆孚烟公司、伦敦雅达烟公司、大东行、协升公司、兴业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