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2013-12-30 17:41:47)
标签:

文化

历史

建筑

杂谈

图片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城厢”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在上海城市史的出现,据称,早在清咸丰末年,官方文书中开始使用“城厢内外”了。至于“城厢”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开埠前的“城厢”应该包括城内及十六铺。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上海老城厢地图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昔日丹凤楼东侧城外十六铺码头沙船云集。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小东门(宝带门)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东门路外滩起始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东门路外滩,在外滩改造前,这里仓库货物云集,记得小时候跟随共和内衣厂的产品送往这里仓库,再发往全国各地,后来学工劳动也是货物送往这里,当时水路发达,却没有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这里的仓库,失去作用。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标志性的小东门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口兴建了牌坊,称为上海老街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59号原是老庆云银楼,民国19年租地造屋,三层钢砼结构,正面圆柱栱门,气势宏伟,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抗战时银楼关闭,后改设警察局,解放后为浦江医院,后是南市区中医院。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现在的敬老院,以前是豫园街道少年之家。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82号原银楼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新建的丹凤阁,弥补大家对丹凤楼观江的好奇,对于我来说“丹凤”失去的儿时的学校,那是厚德大楼望江是一片垃圾码头,来来往往倒粪车卸粪池。不管怎样的记忆,回味是无穷无尽的。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四牌楼路上竖上了牌坊。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右拐应该是马园街,通往梧桐路。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东路116号原银楼,建于民国8年(1919年),砖木结构假四层,水泥外墙立面线型,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曾由小东门地段医院使用,底层开设唐城珠宝行。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梧桐路137号1640年上海最早天主教堂敬一堂旧址

明末清初徐光启的孙女在今梧桐路137号处买下了这里的“世春堂”将其改为天主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所非家族性的公共教堂,后来被人们叫做“老天主堂”。禁教时期被改成关帝庙,1861年全部地产归还教会。后法国天主教会即在原址重建教堂,取名“敬一堂”。梧桐路当时叫天主堂街,十九世纪法国人把梧桐栽到这里的天主堂,故改名“梧桐路”。49年后这里民办小学,现豫园中心托儿所。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光启路口建了个古戏台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光启路78弄庆安坊,这样的弄堂房子结构还是很坚固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昼锦路光启路78弄庆安坊

昼锦路这里是起始点进去111号是我文革中度过的四年中学,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学生证,那个时候一般学校都是单页的,讲究的是朴素,而我们学校的学生证是双页的,雪白的,当时我非常愿意出示学生证。哈哈------
这个学校也有历史的,我第一次进去就看见学校牌子上有“高级”二字实际不是高级,是有高中部而已;教室楼墙里砌着奠基石上写有女子中学迁入此,到现在也有百年历史吧。现在已经找不到踪迹了。

   民国24年私立明德女子中小学创立。不久学校从盛家弄迁至昼锦路昼锦坊2号,增办明德女子商业职校,抗战期间,校舍毁于炮火。民国27年租赁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校舍,民国30年在南市原校址修建教学大楼,称“南校”,霞飞路称“北校”(1950年北校并入比乐中学,南校即今明德中学)。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三牌楼临四牌楼西侧,中间隔光启路。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站在三牌楼路上看方浜中路城隍庙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三牌楼路牌坊为“新华门”,竖在复兴中路的三牌楼路上。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中国的城隍崇拜可以追溯到汉代,而上海之有城隍庙,起于南宋。当时的上海,只是松江府华亭县下辖的一个镇,原永嘉路12号的淡井庙,就是华亭城隍行殿。元至元年间(1264—1295),上海升格为县,淡井庙成为上海的城隍庙。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上海知县张守约在“县西北长生桥西” 的金山神主庙中增祀上海县城隍秦裕伯,成就了上海城隍庙近600年来“前殿为霍、后殿为秦”一庙二城隍的格局。留存下来的“明代上海三志”和《康熙上海县志》记载了上海城隍庙的早期情况:天顺元年(1457),知县李纹重修庙宇,殿前建仪门并刻诰文于石;嘉靖十四年(1535),住持募集财帛扩建山门并建牌坊一座,由新任知县冯彬题字“保障海隅”;万历三十年(1602)和三十四年(1606),知县刘一爌和李继周相继重建庙宇。至此,经历代修葺扩建的上海城隍庙,终与上海县署隔浜相对,成为上海县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城隍庙社区基本形成以庙(包括建在城隍庙两侧的祀祠)为中心,南濒方浜,北接豫园,东为士绅宅邸、社学,西为府馆、演武场的格局。
-------庙、信仰与社区——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    作者:苏智良、姚霏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城隍庙的屡次修建,体现了邑庙在邑城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地方绅民也在不断致力于城隍庙公共空间的构建。康熙四十八年(1710),乡绅集资在庙东鸠构“东园”作为城隍庙内园,每逢新年、重阳等节,官吏士绅祭毕城隍,便入东园“登高望云物”、“宴罢此中闲”。乾隆二十五年(1760),邑城绅、商又集资买下庙北荒废的豫园,“仍筑为园,以仰答神庥。先庙寝之左有‘东园’,故以西名之”。整顿一新的西园,“百数十年名胜湮没之区,俨然复睹其盛”,逐渐成为士绅商贾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从康熙年间到开埠前,先后有7家执沪地传统产业之牛耳的行业公所入驻庙园。豫园的新生是地方士绅重构城隍庙格局的结果,特别是各业公所的入驻,使城隍庙社区在政治、信仰功能之外,又添经济功能,为后来城隍庙社区突出的商业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同上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道光二十二年(1842)到咸丰十年(1860),城隍庙社区三遭兵燹,庙园屡遭破坏。然这一时期,庙园的商业气象有了长足进步:除法国驻军“惟许设书画笔墨骨董等铺”,曾为上海人熟悉的几家老店均于那时开设,如道光二十五年(1845)创设的素以酒酿圆子闻名的老松盛,咸丰五年(1855)创设的朱品斋和永生堂梨膏糖店。建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湖心亭,原为青蓝布业议事场所,也于咸丰五年改为茶馆。而王韬笔下的庙园,俨然已是一个大商场:“园中茗肆十余所,莲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饮者杂遝……茶寮而外,设肆鬻物者又百余家。隙地虽多,绝无一卉一木,堪以怡情,园林幽趣,荡然泯矣。”

                                                    ----作者同上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1922年到1924年间,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城隍庙三遭祝融之灾,特别是1924年农历七月十五的大火,几乎使整座庙宇化为废墟。1925年8月,整理豫园委员会成立,翌年12月,上海邑庙董事会成立,后者的宗旨是“保持庙宇之庄严,扶助商业之发达,汇集公益之收入”,当然,头等大事是城隍庙的修复。1926年7月,沪上闻人黄金荣、刘鸿生、张啸林、杜月笙、程霖生、苏嘉善等合捐5万元重建大殿,“以钢铁为骨干,以水泥为材料,不用一砖一木,而彩椽画栋,翠瓦朱檐,仍沿古神庙之仪制”。1927年12月18日的开光日,“进香男女,络绎不绝,直至晚间九时,犹见香烟缭绕,红烛高烧”。                      --作者同上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这次邑庙重建的意义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次,不仅使庙貌得以长久完好,更实现了城隍庙社区的彻底商业化。首先体现在信仰上。上海城隍庙历来由正一派道士管理。邑庙董事会获得管理权后,享有特权的黄金荣等帮会分子想出了“承包神像”的敛财方式。一时间,城隍庙的殿阁廊台上挤满了千奇百怪的作为敛财工具的神像,导致包括城隍信仰在内的各类民间信仰的畸形化。1936年的《上海市年鉴》对城隍信仰这样定义:“其他如城隍庙……等处之住持虽多为道士,然其庙宇根本不属于道教。此等道士,乃巫祝之变相矣。开埠以后,假迷信以觅食,自称为道教,而混迹于市廛者……是则不得与于道教之列。”这多少也是这次“改制”的负面影响之一。其次体现在商市上。“小东门外城隍庙,在甲子年(1924)秋,曾遭回禄,以致宫殿焚如,遂有城南热心公益者,鉴于商业之骤落,殊非佳象,因特组织豫园委员会及邑庙董事会,筹款重建。”可见,无论是整理豫园委员会还是邑庙董事会,其创立初衷是为了复兴城隍庙社区的商市。事实上,重建之后的“邑庙市场”确实迎来了全面繁荣。
                                              ----作者同上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华宝楼的贴金楼匾,金光闪闪,由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更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即在楼匾四角有四只金蝙蝠。楼匾系托苏州园林建筑公司用珍贵的银杏木制成,净重400公斤,“华宝楼”三字以纯金箔贴金。

1994年9月16日下午为华宝楼上匾时,不料楼匾升到半空,杆面杖般粗的新麻绳突然断裂,楼匾坠地。于是在华宝楼开业前夕,一块四角各有一只贴金蝙蝠的楼匾挂上了华宝楼,到也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上海市楹联学会会长、89岁高龄的苏渊雷教授对华宝楼楼匾四角之设计颇感兴趣。当得知来由之后,他先是沉思自语:“九一六,就是要落嘛!”继而他又情不自禁地一阵欢笑,脱口而出:“坏事变好事,这不是:匾倒福(蝠)到吗!”“巧!巧!真是无巧不成书啊!”“匾倒福到”的趣事,就成为豫园商城之新掌古。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上海老街牌坊里侧,过了河南南路,走西面的方浜中路。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离开了老城隍庙,进入方浜中路西部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松雪街一半高楼新房,一半还是老城厢样子

老城厢历史民宅

方浜中路578弄1~2号夏应堂,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曾为南市区图书馆。现面临拆除。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578弄1~2号

夏应堂(1871~1936),祖籍江苏江都生于上海。早岁学医于许菊泉,后设诊行医为当时名医之一,有“北丁南夏”之称(沪北丁甘仁,沪南夏应堂)。夏氏谦虚好学,尤重医德。对贫病者每邀必诊,免费给药。常告诫弟子为医之道:“读医书不难,治病则难,治病虽难,诊断更难,诊断之难,难在辨证。最要者辨证两字而已。证既辨不清,焉能治病”;“医者操生杀之柄,稍一不慎,必误大事,所宜审慎”。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夏氏热心公益事业。宣统三年(1911年),发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越两年,成立沪城分会医院,任院长。后又被选为沪城分会理事长。曾与丁甘仁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晚年被推举为上海中国医学院董事长。临证医案有《九芝山馆集方》手稿等。子理彬继其业,擅伤寒、时病,有医名。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国医公会执行委员。解放后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持组建中医病房,参与编写《中医护理学纲要》。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614弄三益里,本人出生地。据比我大8岁的大哥回忆,原主人不在了(可能逃海外去了),托一个五十开外"高伯伯"无锡人收房租。后高伯伯脑溢血死了。54年被房管所没收了。房子南面圍墙内有狭窄的天井和照壁。西侧也有木梯!房管所接管后就一下搬进了十來户房客。56年我出生后一年,我们一家不久搬到安仁街八号二楼与三楼爷爷住一起。这里后来公私合营,搬来有化轻公司职工。其实崑源织造厂”是我爷爷雇人开的厂,我小爷叔后来告诉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宽大的石框黑漆双开大门,进入是明亮的露天天井,二侧是东西厢房。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厢房窗户上檐有精美古典的木雕花饰。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三益里东西走向宽阔,正南面道路狭窄。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西侧是条小弄。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天井西侧,客堂现是居委会,据哥姐们说客堂天井都是玩的地方,整栋楼没几户人家。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标准的二厢一堂旧里建筑。只是客堂超大。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建筑由南往北走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大于一般的五开间石库门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入口在北尾的东侧,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楼梯短而转个弯。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直接来到南阳台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前楼隔断的板壁,精美的雕花。宽大的前楼拦成东西侧房间。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入口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从图上看三益里有七开间,曾经是昆源织造厂。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松雪街右边是狮子街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593慈修庵,方浜中路593号梨园公所及榛苓小学旧址现慈修庵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原来这里右转弯是榛岭街

梨园公所成立于1905年,上海名伶夏月恒、潘月樵等人组织上海伶界联合会并筹资将方浜旁一座旧庙改建为梨园公所。大厅供唐明皇塑像。逢农历初一、十五,伶人前来进香。公所从伶人包银抽取千分之五及各戏班会串戏收入中筹措经费。光绪三十一年,公所集资在大厅后建造二层楼房,创办榛苓小学,伶人子弟免费入学。辛亥革命中潘月樵等人在公所策划武装起义并组织伶界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局。公所房后几经改建作他用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慈修庵为尼众道埸,始建於1870年,原为黄姓家庵,俗称新庵,为黄姓女众念佛之所。后迎尼僧胜愿入庵为住持,改名慈修庵。1917年,慈修庵遭火灾,焚毁殆尽,谛参募捐重建。1949年后,该庵有常住尼家16人,女信徒8人。“文革”期间关闭。於1982年进行修整,再建殿宇,重塑金身。现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及僧舍等。该庵现为上海佛学院尼众班学修埸所,成为上海地区佛学院重要基地之一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榛苓街15号慈修庵被列为第二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青莲街周围房子全部在坼,原上海玻璃业公所旧址保留。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露香园路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上海市实验小学位于上海老城厢露香园路242号。它创立于19112月,原名万竹小学。因学校注重训练、严谨治教、教育质量高,被誉为“上海小学之最优者当推万竹”。1949年,改名为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曾是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声名远扬。

1911年2月,由上海市市政厅建於城北明代名园——露香园万竹房遗址,取名上海市立万竹小学,是上海地区第一所市立小学
1920年春,改男女两部为两校,朱开乾任男校校长,李廷慧任女校校长
1923年春,施行高级小学新校制,男校女校同时改为高级小学
1927年8月,男女两校合而为一
1937年8月,校舍被日军占据,学校先后借用复兴中路比德小学,威海卫路民智小学,合肥路私立新德小学等校舍设“万竹小学借读处”。日军入侵租界后,为避日伪接管,先后租民房,以私立阜春小学总校名之
1945年10月,修复校舍后,改名为上海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6月,“军管会”接管学校,改名为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

1952年,率先进行五年学制及教育教学改革

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

70年代,小北门民办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人民路小学并入上海市实验小学

1982年,率先举行“祖国可爱”升旗仪式

1996年,上海市实验分校并入上海市实验小学

1998年,教育部命名学校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1998年,方浜西路小学并入上海市实验小学

1999年,上海市教委批准学校为“第二期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2001年,命名为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第一批通过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2001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列为“全国小学德育实验学校”

2007年,民办万竹小学并入上海市实验小学

2009年,福佑路第二小学并入上海市实验小学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大境路15号上海实验小学新址,福佑路第二小学原址。香园路242号上海实验小学旧址一定会保留,有许多名人留有足迹,包括蒋经国兄弟俩。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方浜中路东边人民路进来,现在到中华路出来。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结束。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盐城路复兴珑御房产销售中心,估计被拆建原址有历史建筑,所以沿路重建一栋。
方浜中路老城厢建筑
盐城路上红瓦屋顶的建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