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的神作?

标签:
阑夕动画评论it |
分类: 狐说扒道 |
http://pic.yupoo.com/foxshuo/78269836b2f3/4m7yalbm.jpg
文/阑夕
最近,一部名为《打,打个大西瓜》的国产动画短片在网上骤然火了起来,该短片的流传评价为:
- “画面震撼,内容诱人,被众多网友称之为国产动画最优秀的作品。”
- “这是我看过最牛B的动画短片了,没有本年度,没有之一,华人制作!”
在如此高度的风评之下,我抱着莫大的希望观赏了这部“神作”,十六分钟过后,我并没有将鼠标移到“重新播放”上,而是在浏览器窗口上轻巧的关闭了这页标签。
在国际电影行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那就是,但凡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去拍摄反思二战、记录排犹的电影,便能相对更加容易获得各大电影奖项。实际上,在统计了奥斯卡历史上所有提名电影作品里关于反思二战、记录排犹的最终获奖率后,便不难发现,所谓某种特定形态的电影主题会受到偏爱,只不过是谬传而已,每年都会有无数部新的电影作品被创作,并在激烈的竞争之后递交给奥斯卡,而在评审过程中的公正标准则是,题材/体裁都不会成为任何加分的理由,打动观众/评委的唯一途径,就是在艺术性上进行不断的挑战和突破,电影之间的竞争,并无高尚之分。
《打,打个大西瓜》能够获得铺天盖地的好评和赞誉,其间夹杂了多少非作品本身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无法给出数据来衡量,但是我还是要列出我认为影响深重的几条原因:
-
国产:在一片污浊里忽的绽放出一颗莲子,就足以让人惊讶得忽视这颗莲子的健康程度。
-
三年半:一个非专业动画爱好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来做这十六分钟,不给点掌声,恐怕有点太残忍、对不起别人了。
-
反战:没有热血,没有卖萌,没有养成,用一个大的“反战”主题框住一个小的故事,唤醒的不是哥的寂寞,而是哥心里止戈天下的雄心。
-
平民英雄: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啃老宅男,用杰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种励志故事一直让人沸腾。
抛开这些背景不谈,独立的来看待《打,打个大西瓜》这部短片,它又是如何水准的呢?
- 首先,它的画面制作十分粗糙,别跟我说“作者个人力量单薄”、“将心比心”、“能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这些白烂借口,失败就是失败,矫饰再多,它还是失败,《变形金刚》这种被投入巨资的豪华大片都懂得利用建筑来遮挡机器人变形过程以节省成本,《打,打个大西瓜》的作者死板得连“遮瑕”都不屑去尝试,3D这种技术,要么就别去碰它,要碰,就把它玩到最华丽,否则像这部片子这样用得半俗不雅的,做起来难受,看起来更难受。
- 其次,故事毫无新意,过多植入主观寓意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剧情变得平铺直叙,毫无悬念可言,世界与个人之间的联系被体现得极为稀疏,雄心万丈的野心家运筹帷幄,阴差阳错醒悟过来的棋子则用避世的方式抗拒战争,总觉得作者过分的将架空世界给往现实下方拉扯,却不曾拿出承接的容器,本想以动画讽喻现实,却不想用力不当,让网络上的作品呈现和网络下的观赏感受陡然脱节,人们更愿意去谈论作品里的一些表现细节和亮点,而对于作品致力于传递的“战争”这个本可以引发争鸣的话题,没有一丝发言的兴趣。
- 除了别具匠心的创意,全片基本上没有可以让人记住的桥段,平庸、拖沓的节奏更是毁掉了本来值得一看的海陆空扑克牌军事大战,两名士兵的孤岛生活虽然夸张幽默,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渲染和发散,模仿痕迹太过严重。
现在回到那些背景上再来审视这部片子,就更加感到凄凉了,三年半的时间,宁可蜗居家里,啃食母亲的退休工资,日日夜夜的创造这短短的十六分钟,不错,这份执着、勤劳、隐忍、勇气都是值得赞赏的发光点,但是作者的愚蠢在于,他以为只要自己从头到尾来动手创作这么一部作品就称得上是“独立”了,拜托,你连独立生存的能力都不具备,又从何谈起,在你那依赖别人提供养分才能存活的躯壳里面,能够具备高贵的独立人格呢?你真的以为新海诚用一部苹果机做出《星之声》时是不吃不喝不睡只是依靠热爱来维系生活的?独立精神,并不意味着要将社会单位割裂开来划分为孤立的个体,三年半的时间里你可以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寻找伙伴,组建团队,来一起完成这部作品,不,集众人之所长,将它制作得更为精彩和优秀,这亦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能力的价值体现,但是你什么都没有做,就是坐在家里,一点点的完成全部工作,连下一顿该吃什么都扔给你母亲去准备。
能用现有技术解决的问题,永远都算不上难题,日本和好莱坞有无数动画及特效外包工作都是交给中国的工作室来完成,日本和好莱坞的导演、编剧、设计师、工程师们完成上游的规划,然后由中国人去完成重复劳动的底层构架。这里面的差距就在于,中国人能做的,他们都能做,只是懒得做,宁可给笔酬劳让中国人来打工,但是他们能做的——思考、想象、编辑、设计,中国人都做不了。
这个世界永远不存在有付出就有回报的逻辑,当中国的创作者们花费了无数精力和时间去重塑自己价值观后,摆在他们眼前的,永远不会是一条一帆风顺的光明大道,而仅仅是一条起跑线而已。
最后,对于《打,打个大西瓜》,要泼下的冷水是,即使放在国内,这部作品,也绝对排不上“神作”的位置。
除非你已经忘记了L-key出品的《茗记》:
但是《茗记》就能居为国产动画里的神作了么?在我看来,未必见得,对新海诚风格的全盘模仿是《茗记》不可回避的致命伤,而人们之所以感到这部动画短片带来的震撼,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每个八零后心里,都有着动画故事里类似的那段暗恋情结、那段没有说完的经历。
那么,我推上国产动画“神作”位置的,其实是这部阿齐动画短片作品《爱情!?》,该片入围2009年法国青年短片电影节竞赛单元,唯一的一部中国短片。
先锋超前的创意、生动谐趣的表现、意味深长的内容、普世经典的主题、天作之选的配乐……一部优秀作品需要具备的元素,它都有了,带给人的冲击力和思考价值,足以秒杀其他所有国产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