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浙江教授做“石头剪刀布”的实验吗?4年前,这个被视为儿时的游戏,被学者用到一项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中。现在,这项此前被讥为“吃饱了撑的”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了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据统计,近5年全世界共有50项成果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年度最佳成果,其中来自中国的共3项。该研究成果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入选,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项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的成果,叫作“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解释了“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钱江晚报》1月22日)
不知所以然 外行更应虚心
普嘉
研究猜拳获得麻省理工大奖,单凭这一点这项研究就是有意义的。游戏规则很简单,石头可以砸坏剪刀、剪刀可以剪碎布,布可以包裹石头,三者之间相生相克。游戏参与者选择一种拳来判断输赢,按照我平时的猜拳经验,当不知道对方出拳信息时,完全凭的是运气,获胜的概率是相等的。而浙江教授的研究成果却寻得猜拳规律,解释了“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改变了通常的思维定势,让人刮目相看。
剪刀石头布获胜不完全是靠运气,是有规律可循的,把看似偶然的现象演绎或归纳为一种规律,这难道不是科学吗?当看到苹果落地,绝大部分人不以为然,而牛顿却从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1=2,我们从小就知道答案,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等于2,而不是等于3呢?数学家陈景润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若放到40年后的今天,肯定又会有人责骂他无所事事、浪费科研经费了,而陈景润的1+2,却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面对剪刀石头布的猜拳游戏,人人都会玩,似乎人人都有发言权。但此猜拳非彼猜拳,你也许在玩猜拳时是常胜将军,可是怎么赢的,你懂其中的原理吗?在不熟悉的领域,对不懂的问题,人们更应该保持一个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轻易评判别人的事业是无聊的、是毫无意义的。
不少人急功近利,表面上或短期内不能获得利益的行为,就会评价为无意义。其实,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研究,说不定在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猜拳背后的博弈论或是别的理论,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门外汉,此时,更应该营造宽容的舆论氛围,让科学家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不要用无知来挑战科学。
研究人员是有多闲得慌
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开篇有这么一个桥段:葛尤饰演的发明家秦奋,用防止石头剪刀布作弊的“分歧终端机”忽悠到人生第一桶金。笔者当时只是一笑,毕竟是部喜剧片,需要这样诙谐搞笑的情节。万没想到现实中还真有科学家把“石头剪刀布”当成了研究项目,还弄出了个“制胜策略”,真让人喜剧和现实傻傻分不清了。
笔者并非小看石头剪刀布这项小孩子常玩的游戏,听说这项游戏已经有了世界锦标赛,奖金有1万美元,而且参加比赛不能靠运气,需要讲策略和运用技能,不断练习才能赢得胜利。研究一下制胜策略也并不是不可以,只是集合“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如此强悍的阵容,大材小用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第一感觉,这些研究人员是有多闲得慌?我国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是需要科学家孜孜不倦奋起直追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研究员沉缅于石头剪刀布这样的“儿科”研究并怡然自得,毫不脸红把所谓成果晒到预印本网站上,只能是贻笑大方。
什么样的项目值得去研究,是有一定标准的,简单的说,就是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能够转化为经济效果,是否能产生社会影响。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即使能做到百战百胜,除了能让小屁孩多赢别人几颗糖果,多得到几次刮别人鼻子的机会,笔者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
再者,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是否科学严谨?360名学生的300轮游戏,所发现的游戏策略,是否适合老中轻幼每一个年龄段,工农学商等每一个社会阶层?又是否考虑到了东西方差异、民族性格等等因素?所谓人心难测,你弄出个制胜策略,别人照着反其道行之,还能制胜吗?
石头剪刀布制胜策略的研究,笔者还想向诸位研究员问一句:招募了那么多学生,你们没向院校和政府部门要科研经费吧?
摘自和讯网
研究者的淡定比获奖更可贵
刘昌海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海军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的论文并没有提过制胜策略,报道中的“大奖”并不是真正的奖。“这只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编辑部自己评选出来,值得推荐的论文而已。”
说实话,从此项研究一开始被口诛笔伐,到现在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之后一边倒地热捧,媒体和网友的态度几乎一下子转了一百八十度。抛开学术本身不谈,研究者对待舆论的态度难能可贵。
当初面对质疑的声音,他们没有因为公众质疑而改变自己的决策,现在面对过高的评价,他们又及时做出解释和澄清。这样的淡定,这样的宠辱不惊,在把诺贝尔奖章拿给孩子玩耍的居里夫人身上我们见过,在隐姓埋名几十年的“两弹一星”元勋身上我们见过,在已经沦为名利场的当今学术界,已不多见。
相比于那些东拼西凑出来几篇论文就不知天高厚,花钱弄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学位就洋洋自得,找关系参加个研讨会得个“奖”就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的所谓专家学者来说,我们更欣赏周海军研究员和他的团队面对荣誉时的淡定。被人误会时不辩解,被人热捧时不骄傲,随时保持着一份清醒,这才是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媒体和网友也应该反思。对于一些专业的研究,我们其实都是门外汉。至少,从对待“石头剪刀布”这一研究项目的问题上,很多人都犯了听风就是雨、仅凭并不全面的信息片断就妄下结论的错误。周海军研究员他们的淡定,同时也正衬托出了我们的浮躁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