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越漂亮,乘客越受伤
(2009-10-04 01:21:56)
标签:
休闲 |
空姐:从形容词到名词
工作之前,我从没有坐过飞机,甚至连真正的飞机也没有见过。但飞机作为灵魂飞翔的一个指喻,作为人类摆脱地心引力、超越自身极限的一个意象,作为工业文明提升生活质量的一个荣耀,早就徜徉在我青春期涂鸦的幼稚诗篇中,譬如:“天空未留痕迹/但飞过的,不仅仅是泰戈尔歌唱的那只鸟/还有我要赞美的这巨大的铁鸟/它让高山在白云下面漂浮/把我的梦,带到阳光的另一边”,“你这孤傲的机器鸟/把我的灵魂抬高三千米/你是流浪者长在天空的根”等,现在回想起来,我有点迷糊,年少时为什么会那么多情地歌吟“飞机”。
现实中,飞机以及它背后的航空公司,给我的第一感觉却是冰冷无情、高高在上的。
大概是1989年初吧,还是在上海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某个晚上,同届的一位老乡突然接到家里的电报,说他父亲病危盼急回,那时候坐火车转汽车回潮汕乡下差不多得花三天时间,大家看他急得六神无主,决定凑钱让他坐飞机回家尽孝。第二天一早,我陪他一起去售票处排队买票,好不容易轮到了,浓妆艳抹的售票员头也不抬就问:“是不是处级干部?有没有介绍信?”我们一下字楞住了,才知道坐飞机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那么高的门槛。我们道明原委拼命求情,就是不能应允,磨到最后,或许是我同学忍不住哭了出来感动了她们,终于说可以留一张票,但一定要有学校的介绍信。我同学当时喜出望外的那个神情我现在还历历在目,而他骑自行车飞速来回的速度到现在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而我记得的另一个细节是,当我们按要求填好购票表格之后,那个售票员审查表格的样子简直比我们的政治辅导员还要严肃,末了突然冒出一句:“把国籍填上!”让我们顿时面面相觑,一时有点怀疑自己不是中国人了。
现在享受着各家航空公司以及票务公司优质贴心服务的旅客们可能把这一遭遇当作天方夜谈了,但这一实实在在的打击,却真的让我好长时间都在诗歌作品中屏弃了“飞机”这一意象。
我把对飞行系统残存的好感维系在对空姐的想象中。
那时候,在我的想象中,空姐就像仙女,一定是明眸皓齿、笑容可掬、风情万种的。
我们在事后都抑制不了好奇心,追问奔丧回来的同学空姐是不是真的很漂亮,他不置与否,更激发了我们有点心理阴暗的嫉妒和羡慕。
没多久,我也见到了真的空姐,但却很失望。
她是我的师姐,我认识她是因1989年夏天,我孤身一人深入大别山地区做乡村法律意识的田野调查时认识了她的父亲,那时候他是某个县司法局的办公室主任,知道我是华东政法的学生后很隆重给我安排了一顿大餐,席间很自豪地告诉我她女儿是校友,毕业时通过层层考验到东航做了空姐,专飞国际航班。我当时的本能反应是,能飞国际航班的空姐,一定是美上加美了,不禁浮想联翩,死皮赖脸问了她的名字和联系办法,回校后就以帮带家乡特产为名,约了另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骑了一个多小时的单车去虹桥机场找她。审视当时的心思,一方面是为了炫耀自己认识了空姐,更重要的原因,是为自己终于能够目睹真实鲜活的空姐风采而兴奋不已。
但相见不如怀念,师姐其实长得很普通,皮肤并不白皙,脸蛋圆乎乎的,她能当上空姐,主要是因为身体条件好,外语很顺溜,而她放弃了所学专业而当上了空姐,也不过是看中了能把户口留在上海而已。
当晚,我写下了“风景无景,诗本非诗,美人在别处”偈语,感慨想象总比现实要让人感到幸福。
而空姐在我的词典里,也开始从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写出这段真实的个人隐秘的情感落差和现实经历,我只想说明,“坐飞机”曾经是多么伟大的一种待遇,“空姐”对普通人来说,曾经是多么遥远神秘的一个群体。现在,我年仅9岁的儿子,甚至连国际航班也领略过了,在他眼里,飞机不过就是比火车、汽车快一点的交通工具而已,空姐,也与餐厅里的服务员没有什么区别。
这一切的变化,也就短短10多年的时间,其折射出的微言大义,相信大家都能感同身受。
现在,坐飞机在不少白领口中变成了“打飞的”,大家也不再热衷于对空姐是否漂亮评头品足,更多的是交流哪家航空公司的机票折头更多,机上食品更好,服务标准更高了。“飞机”和“空姐”都走下了神坛,回归成为一种日常服务的朴素载体,从形容词演化为名词了,在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食赡货富的实现,是消费社会的崛起,是主体意识的提升,而社会的进步,不言而喻。
我现在坐飞机,在时间许可的前提下,首先是挑航空公司,然后再挑机型。一般情况下,我会选择南航的大空客,主要原因是相对而言,南航的服务还算规范到位,空客经济舱部分座位对我尚未发福的身材来说也绰绰有余,至于空姐漂亮与否,是我无法预测也懒得关心的了。
近来,南航把招聘空姐弄成一场场声势浩大的选美比赛,我真有点看不懂。美丽已经不是空中服务的通行证,真要经费充足,还不如多拨备一些预算用于航班延误的乘客补偿,虽然大家现在越来越理解,航班延误主要原因是空中管制,航空公司也是受累的苦主,但实质性的抚慰总比不着边际的推讳、机械麻木的敷衍更能收获人心、事半功倍。
对习惯性的飞机延误,我个人是几乎麻木了。知道生气吵嚷是白费神,还不如偷闲养养神看看书。但一次乘坐某小公司的航班,在机场等了两个小时之后被哄上飞机又挨了两个多小时,期间机上不断有乘客咨询何时起飞,漂亮的空姐除了说不知道,不管客人是否情绪激动,紧接着都是千篇一律的一句话:“我给你倒杯水吧”,整齐得像录音机在不断倒带,听得我耳朵起茧,直到飞机起飞,就是不见机组来一个哪怕客套的道歉。起飞之后,我座位上的娱乐设施出了故障,先后叫了几次服务员,来了之后摆弄一下不见效果,都是转口递上一句“我给你倒杯水吧”,真被气得哭笑不得。我揣摩他们就是这样培训以求转移客人的注意力的,但如此机械重复,听起来就感觉无比虚伪生硬了,于是第一次主动要求填写“乘客意见表”,写了长长的一大堆意见,当时乘务长还很客气地说要给我具体回复致谢,但至尽泥牛入海,一点音信都无,我发誓,任何时候,都不再坐他们公司的航班了。
我这样的反应,也许有点极端,说出来,算是给一些喜欢选美的管理者提个醒,如果服务链条没有衔接好,空姐越漂亮,乘客只会越受伤!
在空姐已经回归成为平常朴实的名词的当下,要警惕把她异化为高贵的形容词,那绝对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据说现在白领女性最耀眼最青睐的十大职业中,已经没有空姐的份了,空姐的吸引力下降,不见得是什么坏事,但如果服务也跟着下降,事情就会越来越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