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持续比较分析

(2009-04-20 20:54:3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后有感

今天认知与技术课,小N讲到constant comparison data analysis,于是将我看到一篇文章中相关内容贴了出来

 

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是质性研究的方法之一,由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AnselemStrauss 1967 年提出,用来探索存在于人们互动之间的社会心理过程或社会结构过程,以发展出扎根于社会实相和情境脉络的理论。近来在护理上被广泛的使用,做为发展护理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的渊源来自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与实用主义(pragmatism)。符号互动论关注人们如何从互动得到意义,并突显人们语言、行动符号的「意义」结构,其基木前提有三,一为人们对事情的感受、举止、行为表现等,是根据这些事情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来行动的;第二是意义的产生是经由社会互动过程而来。第三是当个人要根据事情的意义来行动时,是经过一诠释的过程(徐,1997)。至于扎根理论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则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扎根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断的分解与综合,研究结果所形成的理论是为使人了解及解决困境,并一直接受挑战与修正(徐,1997)。王(1995)指出扎根理论是一种从事有意识、有目标的行动过程,其具有积极活动的角色,且研究并不是由建立假说、资料搜集到验证假说的线性过程,而是一种不断来回相互影响及比较的过程。也就是因为扎根理论是一方面收集资料,一方面检验的连续循环的过程,不仅着重归纳亦十分重视演绎,因此被认为是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一种方法(Hammersley1989)

与其它质性研究方法如现象学(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扎根理论以发展一个可以解释某个特定现象的概念和理论为目的(Strauss & Corbin1990)。此外,扎根理论的策略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帮助研究者思考、分析及整理资料,对此 Stern(1980)有五点描述:

1.扎根理论的概念架构是来自研究资料而非以前相关的文献。

2.研究者是自社会活动领域(social scene)发现最主要的过程,而非描述所调查现象的单元。

3.每一个数据单位均和另一个数据相比较,而非与整体相比较。

4.研究者依照理论的进展修正资料的收集。

5.从开始进行数据收集时,研究者就同时进行编码、归类、概念化,并缮写研究结果。

扎根理论方法上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持续比较分析(constant comparison analysis)的原则,即指收集资料及分析是同时发生的,且始自搜集到的第一份资料起,每一组数据的项目是和其它数据的项目相比,研究者自其中进行比较以刺激思考,继而能全面而扼要地抓住所研究现象的主要特质,同时描述和诠释研究下的现象,并依序地以此种方法作数据系统性的收集和分析,找出秩序(order)和看到各现象间的关系,直至发展出理论(Strauss & Corbin, 1990)

因此,当研究者对未曾研究过的现象产生兴趣,发觉此现象尚未有理论得以解释,或所欲探索的现象数据还不是那么容易量化时,扎根理论为最适当的选择,此理论提供一个直接、中立的方式帮助研究者。探出核心的社会心理或结构过程,继而发展衍生自或植基于实证资料的理论(Capenter, I999):即使是类似的问题、曾研究的现象或已熟悉的情境,也都能藉此深入研究,获得全新的领会,帮助研究者以开创性的观点和思维来描述(Chenitz & Swanson, 1987Stern, 1980)

 

另外,在《质化资料之分析与诠释》PPT中有讲到持续比较法(CCM,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

w              审阅原始数据及确认重点。

w              持续审阅数据直到确认第二个主题。

w              每个确认的新主题与之前确认的主题进行比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第八周回顾
后一篇:第九周回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