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2010-09-03 21:18:33)
标签:
自我实现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学故事启示水镜先生教育教学 |
分类: 教育与社会 |
2010年5月初,原先所任教的无锡市浮舟小学因为道路扩建之需求而不得已结束其百年教学之路。全校学生分成两批: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分别就读于邻近的两所学校。教师服从于上级领导的调遣。本人则带领着自己的半个班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无锡市北七房小学继续任教。
按常理来说,一般学校不大会在学期中途进行如此重大的撤并,此乃大忌,于生于师都不利。但,事态紧迫,且上级指令已下:五月之前全部走人。匆匆忙忙像搬了个家,事情繁杂。但繁杂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对方接收我们的北七房小学。他们要在原有并不宽裕的学校空间内多出半个学校的人,确实是件很头痛的事情。诸如我所带的三年级,如今已经剩下半个班级,如果直接继续教未免人数太少;如果插进他们的三年级平行班中的话,则会使每个班的人数暴增,我们这些多出来的老师也不好安置。所以最终确定,我仍然带自己的班级,只不过北七房的每个平行班分别调出点人到我班里,重新组成一个人数差不多的完整班级——真正意义上的“杂牌军”。
【故事发生】:
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着一群陌生的人难免有点不适应。况且新班级组成后麻烦也很多,首当其冲就是班级的“中坚力量”——班干部已经大量流失。为了能让班集体正常有序的运行下去,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把班干部重新确定下。可问题又来了,新进来的那么多“插班生”到底怎样我一点都不了解啊。于是,为了突出我一贯的公平、公正原则,特地开了一堂班队课来选举班干部,只不过这次是“毛遂自荐”。
在这堂气氛异常热烈的班队课中,我注意到了一位名叫韩伟(化名)的学生,他的一次又一次充满自信的自我推荐以及热情活络的课堂表现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最终,我决定让他当班级的文体委员。他很满意。
在日后半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暗自庆幸当初的那些杂牌班干部们没有选错,整个班级井然有序,班干部也基本能发挥作用,我也时常在班中夸奖这帮小助手们。特别是韩伟,无论是学习还是管理班级的能力都能让老师放心。
临近期末,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讲评。不仅学生身心俱疲,我们老师也时常累的不行。闲暇之余也便同事之间聊聊天,放松下紧张的神经。一次在与三年级其他班的班主任聊天时说起了那些“插班生”的成绩。我一个劲的夸奖那些学生的成绩之优秀(事实如此),同时也夸上几句老班主任的教学有方之类的话。
这时,有一位老师很奇怪地问道:“那个韩伟呢?是不是很垃圾啊?”
“韩伟?他不是很好的么?我让他做文体委员了啊”我反问道。
“啊?”三年级几个老师异口同声惊叹道,“韩伟以前是公认出了名的问题学生啊,老是闯祸。我那时候忘了提醒你了”“他是抱不上的刘阿斗啊,考试从来考不好的”“怎么到你班里就…….?马老师真是……”
那些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激动地评论着我。
而我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故事背后】:
个人对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最后导致他人(或自己)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及行为,就好像印证了他人(或自己)的预言一样。这样的现象就称为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各布森(Jacobson)曾经做过以下的实验。他找来数十位在智力测验的表现上属于中等的小学生,随机地分成两组。然后对小学老师谎称(实验操弄):第一组的同学在智力测验上是属于资优生的一群;而第二组的学生则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再度把这一群小学生找回来重新做智力测验。两组同学的智力测验表现都进步了,但是第一组的同学有明显的进步。实验者把这个现象称为“自我实现预言”,因为原本智力表现相当的一群人,却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不同,而有不同的成长速度。
在日常生活,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坚信我的这个故事正是属于此。韩伟这个孩子从我的观察来看,是属于很有天份很有灵性的那种。他的思维很开阔,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这些表现都曾被我一次次的在课堂上表扬过。我也不止一次要求全班同学去学习韩伟的做事效率高。在我眼里,韩伟压根就是一个好学生。尽管有时候他也要发发小脾气,尽管他有时候也会在课堂上开开小差。
我现在相信在我长期的信任与期盼下,韩伟的内心变了。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或许从第一个小小的错误开始,被严厉的指责、声讨,使得幼小的心灵埋下了阴影与负担,从老师们口中蹦出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像把利刃直刺心扉,从同学们一双双眼中流露出那种歧视的目光开始,他已经在潜意识中给自己下了定义:坏小孩。于是,一次次的犯错,一次次的被指责;一次次的指责,一次次的让他越来越迷失自己。他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但在他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渴望被肯定,渴望成为一个好人。
直到他被分到了新的陌生班级,直到他遇到了我。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
他慢慢的找回了自我,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慢慢地成为了我口中所夸的“好孩子”。他成功了。
【故事深思】:
韩伟是幸运的。
同样幸运的还有我!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我这次之所以能歪打正着,恐怕还是托了这次学校中途撤并的福。
由于是中途撤并,所以所有插班生都没有带学籍卡、成绩单之类的证明物。
由于是中途撤并,所以新同事都很陌生,并没有去咨询插班生的学习情况。
由于是中途撤并,所以学校清空了个科学教室作为我的班级,而这个教室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僻,离教学楼也有一定距离。
种种的所有,都很偶然的使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唤醒了一名老犯错误的学生。恐怕这应该算是“自我实现预言”的典型案例吧。
但,假如。
假如,我当初按照程序走,对他们的班主任进行一番咨询,顺便做一番挑选。
我还会发现韩伟吗?我是否仍会保持着老班主任的眼光去看待他?我是否也会在课堂上一次次的去数落他的不是?我是否……?
我想这种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
【故事启示】: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
“自我实现预言”现象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世间最残酷的伤害莫过于对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不论这些孩子现在多么“差”,我们都要多加鼓励,最大限度地给他们能支撑起人生信念风帆的信任和赞美。这样,他们才会步入成功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