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橄榄叶》诗报第六期--非马专辑

(2013-12-28 09:59:21)
标签:

《橄榄叶》诗报

非马专辑

第六期

2013年12月

分类: 资料库

 香港《橄榄叶》诗报第六期, 2013年12月

美国诗人非马专辑

[非马小传]

非马,本名马为义,英文名WILLIAM MARR1936年生于台湾台中市,在原籍广东潮阳度过童年,现居芝加哥。台北工专毕业,马开大学机械硕士,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在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从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着有中文诗集十九种,英文诗集两种,散文集及译著等多种。作品被收入百多种选集及教科书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主编《朦胧诗选》《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台湾现代诗选》等,对两岸三地诗坛的沟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任美国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会长,被美国评论家誉为芝加哥有史以来十位值得收藏的诗人之一。近年并从事绘画与雕塑,在芝加哥及北京举办了多次个展与合展。花城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非马艺术世界》对他的文学与艺术生涯有相当详尽精彩的评论及介绍。

 

[名作欣赏]

 

〈恋〉

 

有时候你故意把脸

拉成一个帘幔深垂

高高在上的长窗

挡住阳光

挡住欢笑

挡住焦急关切的眼神

 

而早已超过恋爱年龄的我

依然满怀酸楚

整夜徘徊在你窗下

希望在千百次的抬头里

会有那么幸运的一次

看到你的眼睛在帘缝间

如云后的星星闪烁

 

〈郁金香〉

 

春天派来的

一群小记者

举着麦克风

在风中

频频伸向

路上的行人

 

平时那么爱曝光的大人

却都摇摇头

表示没意见

 

只有推车里的婴儿

同树上的小鸟

争着发表

对春天的赞美

用单纯原始的声音

没有语言的虚饰

 

〈醒来〉

 

你当然没见过

从鸟鸣中升起

这个属于今天的

鲜活世界

 

每道光

都明亮灿烂

每次爱

都是初恋

 

 

〈尼加拉瓜瀑布〉

 

向记忆的天空

哗哗泼墨

奔腾而下的

总是那一大片

盖不住涂不掉

震聋了的

 

 

〈编钟〉

 

他们把

竹林里的风声

小桥下的流水

温存亲切的笑语

孩童的嬉戏

阳光里月光下的牛鸣犬吠

鸟叫鸡啼与虫吟

还有天边悠悠传来的

一两声山籁

统统封入

这时代密藏器

然后深埋地底

 

让千百年后的耳朵

有机会听听

一个宁谧安祥的世界

 

附注:时代密藏器(Time Capsule)为一种内存代表当前文化的器物、文献等,密封埋藏,供后世了解当代情况之用。

 

 

〈黄山挑夫〉

 

每一步

都使整座黄山

哗哗倾侧晃动

 

侧身站在陡峭的石级边沿

我们让他们粗重的担子

以及呼吸

缓缓擦脸而过

然后听被压弯了的脚干

向更深更陡的山中

一路摇响过去

 

苦力

苦哩

 

苦力

苦哩

 

苦力

苦哩....

 

 

〈初秋游杜甫草堂〉

 

风和日丽

你那被秋风所破的茅屋

早已修茸一新

成为镜头争睹的圣迹

屋内宽敞干净

不可能漏雨

 

但他们还是为你

铸造了一座

瘦骨嶙峋的塑像

 

知道

风雨飘摇的诗国

永远有一股狂风

在那里窥伺

 

 

〈红披肩〉

 

如果她取下

那红披肩

她将暴露

每一个过路的

男人

心中隐藏的欲望

 

自从在什么地方读到

这些挥之不去的诗句

每个起风的日子

他便游魂般

上街去晃荡

然后一头钻入

烟雾弥漫的酒吧

看脱衣舞娘

把坐在台前

那个陌生的自己

一层层

剥光

 

 

〈给一只鸟画像〉

 

你的头往这边斜

它的头偏往

那边歪

反正它不当

脱衣弄姿的模特

 

就在你挤颜料调色眯眼比划

刚要落笔的时候

它却轻拍翅膀

哗地一声飞走了

 

撇下

一树的

绿

 

 

〈南亚海啸〉

 

不穿鞋子

脚踏实地的

野兽们

早就隐隐感到

大地蠢蠢欲动

大海也张大了喉胧

作势咆哮

 

它们竞相奔告

纷纷走避

只撇下

万物之灵的人类

在岸边

欣赏奇景

 

 

〈重登长城〉

 

气喘吁吁爬上你的脊背

他们只顾庆祝欢呼

自己成为好汉

根本没看到

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大地上

蜿蜒起伏的

 

摆了几千年

呼啸腾空的姿势

却始终被一根

无形的锁链

牢牢绊住

 

烟雾迷茫中

一条

痛苦扭动挣扎

默默

爬行的

 

 

〈树与诗人的对话〉

 

树说

我们比人类幸运

不必花一生的时间

去等待轮回──

在冬天里死去

在春天里活来

 

诗人说

冬天与春天

黑夜与白昼

每个心跳

每回呼吸

每次眨眼

都是我的轮回──

在一首陈腐的诗中死去

在一首崭新的诗中活来

 

 

〈小蜻蜓〉

 

满院子的鸟语花香

阳光灿烂

这只小蜻蜓

却只顾在树荫底下

全神贯注地阅读

摊开的书页上

一首后现代诗

 

根本不理会

我正用前现代的眼光

盯着她高高跷起的

透明的小尾巴

构思

 

如何用小时候恶作剧的小手

捕捉一首

天真烂漫的

小诗

 

 

[非马诗话]

没有非写不可的题材。国家大事可写,个人小事更可写;现实可写,超现实或非现实也可写。

 

自己不熟悉的题材不写,没有真正的感受不写,没有新意不写,文字游戏不写,应酬诗不写,不诚实的诗不写,没有超越前人或自己的诗不写。

 

诗要感动人,特别是要感动许多人,必须同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与现实世界紧紧结合。诗的现实是诗人用敏锐的眼悲悯的心,对宇宙人生历史社会的事事物物,经过深刻的观照与反省,所凝聚成的令人心颤的东西。

 

一首好诗,是一首演出的诗。诗人只提供一座舞台,一个场景,让读者的想像随着诗中的人物及事件去发展,去飞翔。不说理,不自以为是地擅作阐释或下结论。

 

诗的音乐性很重要,但音乐性是指内在的、和呼吸一同起伏的自然律动,不是指缠脚的韵。

 

 

[笃笃有声的马蹄]

安晨(美国)

 

最近有机会读到了非马的两本诗集:一本是198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出版的《非马诗选》,另外一本是1984年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白马集》。在这之前,我只零星地从报纸副刊上读到非马的诗,但他所拨动的诗的竖琴早在我这个爱诗者的心壁上引起了久远的回响。听说非马是在芝加哥研究能源的。我不知他研究的是何种能源,但我觉得他在研究能源之余,从语言矿石中提炼出来的诗的镭,产生着足以温暖读者心灵的能量。如果说,七、八十年前,美国人有幸听到从芝加哥传出的「工业美国的桂冠诗人」卡尔?桑德堡自弹吉他的动人歌唱,那么,今天各地的华人也有幸听到从芝加哥传出一位华裔能源研究员感人的诗的吟诵。

 

每次读非马的诗,我总会看见一个聪慧而沉稳、幽默而谨严的中年诗人形象。而更可贵的是,这位富有时代感的诗人有着饱满的热情、广阔的视野。他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人世,全身心地感受着世界上的一切重大事情。他的敏感的神经常因动荡的世局杌陧不安,他的爱思索的头脑常倔强地思考着社会与人生。诗人的心真挚地祈望着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安宁。他参加集会,在默哀中回顾战争带给人民的沉重苦难,谴责那些恬不知耻的抵赖战争罪行的行为(《白马集》:〈默哀〉);他读报,关心有关战场上伤亡人数的报导,感叹那些谁也搞不清楚的数字,「只有那些不再开口的/心里有数」(《白马集》:〈战争的数字〉);他也看电视,即使在关掉电视机的瞬间,那屏幕上闪现的一粒萤光也会使他联想起引发熊熊战火的仇恨火种(《非马诗选》:〈电视〉);有时他也会对一段冒烟的烟蒂,缅怀人类的历史,想到人类的无知与健忘。出神的思考常让「将成正果的烟灰」炙烫他的手指,而使他突然发出一声声呼叫(《非马诗选》:〈饭后一神仙〉)。

 

非马所选取的诗的题材,正是我自己、相信也是许多读者所关心、所注目的题材。如果他所表现的仅仅是一己的玄想和幻觉,所抒发的仅仅是极其狭窄的个人情感,读者就不一定会与他发生共鸣。我想非马一定意识到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和作用。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不是为写自己而写诗。读他的诗,我感到他在写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正是在写我们的时代和社会,在记录着时代打击在大众心灵上的创痕,在记录着社会各个角落发出的良知的呼声。他的〈默哀〉、〈战争的数字〉、〈电视〉等是如此,写他个人经历的〈醉汉〉(《非马诗选》)、〈罗湖车站〉(《白马集》)等也是如此。

 

〈罗湖车站〉写他在大陆边境的罗湖车站看见一个极像他父亲的拄拐仗的老先生,又看见一个极像他的母亲的老太太。他明知他们不是他的父亲、母亲,但他又多么希望他们是他的父亲、母亲,希望他的离散已经三十多年、如今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广东澄海的双亲能在同一个月台上相遇。但是当他看到月台上的这两个老年旅客相见而不相识,立刻想到他父母亲即使真的相遇,彼此也只会视同陌路,失之交臂。诗人此时此刻所感受到的希望和失望、无奈和悲哀,显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代表了当今由于国家分裂而骨肉长期离散的千万个家庭。即使像我这样没有这种家庭遭遇的人读了这首诗,也会感到一阵揪心的隐痛。

 

非马的诗,大多很短小,有的四行、六行即一首,最长的也不过二、三十行。若用「诗贵凝炼」这个标准来衡量,非马的诗确属上乘。他惜墨如金,写得简约、含蓄,使他的诗言简意深,以约串丰、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他的诗是感情的浓缩,思想的结晶,「味之,咀英嚼华;诵之,想像飞逸」。如《非马诗选》里的〈伞〉:

 

共用一把伞

才发现彼此的差距

 

但这样我俯身吻你

因你努力踮起脚尖

而倍感欣喜

 

短短五行,三十四个字,却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塑造了一个饶有趣味而耐人寻味的诗境。它描绘的显然不仅是一对恋人雨中共伞的情景。我们似乎也可以将这把伞理解为「家」。当夫妇之间发现差距和歧异时,难道不可以像这对共伞的恋人一样,依然怀着爱心、互相体谅、互相适应,去弥补彼此的差异吗?推而广之,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社会之间、国家之间,彼此不也可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而愉悦相处吗?

 

非马善于调动诗歌艺术的形象化手法,用富有多层次联想功能的象征、意象、比喻来排除那种冗长而浅露的散文式的平铺直叙。他的咏物诗大多具有象征性,用短小的篇幅揭示出由象征所暗示的普遍性意义。如《白马集》里的〈羊〉,通过对吃草却感恩,从未迷途却聆听说教、最后被宰杀当作牺牲品的羊的描述,刻画了社会上一些卑怯愚昧、麻木不仁、奴颜婢膝、逆来顺受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又如同集里的〈花*烟火〉,通过对「一群植根于泥土的花」仰看大都市夜空中「花枝招展的烟火」的情景的描绘,对照了社会上一些脚踏实地、不求闻达的人们的朴实天真,以及一些哗众取宠、投机钻营者飞黄腾达时的得意和身败名裂时的悲哀。

 

非马以他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并创造了鲜明而精致的意象,从而使诗具有隽永而深邃的意境。我尤其喜爱他在〈猎小海豹图〉(《白马集》)里所营造的小海豹的新鲜意象。根据作者「附记」的介绍,每年冬天在纽芬兰岛浮冰上出生的小海豹群,长到两三个星期大小时,浑身皮毛纯白,引来大批猎人大肆捕杀。这种大屠杀持续五天左右,直到小海豹的毛色变成褐黄,失去商用价值为止。作者在报上看到两张照片,一张是一只小海豹无知而好奇地抬头看一个猎人高举起木棍,另一张是木棍落地后一了百了的肃杀场面。照片上的景象是固定不动的,却在诗人的脑海中活动起来,飞扬起来,他彷佛具体地感觉到了猎人手中的棍棒,看见他们上下挥舞地向小海豹击去。由小海豹的头随棍棒舞动而上下起落的样子,诗人联想到它们第一次好奇地看到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样子,脑海中便又出现了一串流动的意象群:冉冉升起又冉冉沉下的红太阳,悠悠飞起又悠悠降下的海鸥,匆匆涌起又匆匆退下的波浪而就在这升沉、飞降、涌退之际:

 

纯白的头仰起

纯白的头垂下

在冰雪的海滩上

纯白成了

原罪

 

短促的生命

还来不及变色

来不及学会

一首好听的儿歌

 

只要我长大

只要我长大....

 

诗下部分的这些启示性诗句与上半部分具有浓重感情色彩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使读者想像得更多,感受得更深,甚至能把他们吸引到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上来。正如作者在「附记」中所点明的:「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海豹,多像战火中成千上万无辜的幼小人类啊!不同的是,小海豹们只要捱过这短短的(或长长的)五天,便算逃过了一场大劫,而人类却没那么幸运罢了。」一首二十行的短诗所营造的意象不是涵盖着十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吗?

 

非马的诗在构思、想像、语言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值得探讨。但全面性的评论是诗评家的职责,毋须我来赘言。我仅想以我的读后感,向读者推介这两本诗集。我同时想起一位诗评家的一段话:「诗人的全部创造的意愿,在于写出那个时代的情感的历史。能够较为广泛和准确地把握和再现这一时代的人们的情感的脉动,并且以较清晰的『心电图』记载下来的诗人,历史终要肯定他的价值。」我想,非马是一个努力把握并记载我们时代脉搏的跳动的诗人,他的诗作必将受到更普遍的注目和承认。

 

写诗是寂寞的事业,尤其在一个商业化社会,更是如此。但是,诗坛并未死寂,有人仍在驰骋。非马就是其中之一。他实际上是一匹「马」,一匹不畏寂寞、脚踏实地、在诗的原野上攒蹄奔腾、骋骋前行的「马」。请听他在〈马年〉(《非马诗选》)发出的蹄声:

 

任尘沙滚滚

强劲的

马蹄

永远迈在

前头

 

一个马年

总要扎扎实实

踹它

三百六十五个

笃笃

 

(原载《海洋副刊》1985126)

 

 香港《橄榄叶》诗报第六期--非马专辑

香港《橄榄叶》诗报第六期--非马专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