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通情达理理解共情节假日不愿意上学 |
分类: 育儿 |
“妈妈,我真不想上学,休息还没玩够呐。”当您听到孩子这么说之后,您会作何反应?
A.
B.
C.
D.
育儿生活中的心理学—共情,通俗地讲,通情达理
清明节后第一天清晨,孩子起床上学,慵懒地躺在床上,无奈地说,“妈妈,又要上学了,真不想上学。”深有同感的我连忙回应:“是呀,放了几天假真放松,还是在家休息好。”儿子听了,轻轻叹口气,“嗨,还是得起床上学呀。”记得这之前,我父母总是教育我儿子“不愿意上学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好孩子都愿意上学。”言外之意,我儿子不是好孩子。在老人心中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最好的,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却与他们的心愿相反的,这是中国家长普遍容易犯的错误。我及时制止了他们,我对他们这么解释:想想我们大人是否在休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有些不情愿(有些畏难情绪,有些焦虑的感觉),孩子也一样,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真话,说实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听懂了孩子的心意,避免给孩子任何评价,真切地理解他的想法,真实的想法,试着尊重他的感受,并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尊重,这点很重要,这种做法能建立起孩子对我的最基本的信任,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他愿意和我倾诉。从心理学的角度这叫共情,用我们日常用语就是通情达理。(我在后面给大家介绍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跟我学点心理学。)
孩子在上学初期屡次遭遇“滑铁卢”,孩子幼稚地问我,“妈妈,你小时候学习也这样吗?总也听不懂?考不好?”调整之后的我心态平和地说,“当然了。妈妈小时候也经常做错题。小朋友没有不出错的……”我的回答减轻了孩子的压力,缓解了他的焦虑,现在孩子学习情况就大有好转。有的家长遇到孩子没考一百分就批评,我觉得不妥,“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这种语气会给孩子一种挫败感,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而且慢慢地,孩子也学会了您的批评的语气和口吻,从而变得挑剔和严厉。
您常犯这些错误吗?--家长没有真正理解孩子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愿意帮助孩子,但是如果您误解孩子的感受,发出错误的信息,不仅没帮到孩子,甚至会伤害孩子,孩子有问题也不愿意找家长倾诉,甚至很叛逆。这种感受错位的现象在亲子关系中屡见不鲜:孩子因为得不到一个小玩具就会大哭,爸爸妈妈说,“不就是个玩具嘛。”当孩子觉得故事很好笑时,您不经意地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当丧气紧张的孩子挨老师批回到家向您诉苦“真倒霉”时,您再教育,“还是你自己不好……”“老师批你是为你好……”诸如此类的。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或者挨揍了,“妈妈,同学欺负我。”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反而家长再批一通,“为什么和同学打架?怎么不打别人?” 孩子丢了钱包、手机,生气窝火地回到家,又是一阵“枪林弹雨”。孩子考试没考好,心灰意懒着急焦虑,您又把孩子和某某优秀的孩子比。孩子热情地参与家庭建设的讨论中,您冷不丁地来一句,“你懂什么。”……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不经意地把孩子推开,使得孩子不在愿意靠近我们,和我们倾诉。从而孩子内心会变得很孤单,很无助,这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
案例解读
让我们继续看一个故事,这是最近我在杂志上看到的,让我们一起看看什么是孩子需要的真正的理解。
孩子有选择是否表达的权利,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父亲尊重了她,理解她的感受,接受和理解孩子是给孩子最大的精神援助。她很容易平静下来,和父亲的关系就亲近一些,孩子觉得爸爸懂她。妈妈虽然关心担心着急,但她不理解孩子,她的方式不是孩子需要的,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情孩子的对立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
—“共情”的科学定义
共情(empathy),也称为同理心, 移情、同感等,通常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通俗一点地说,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观察去评价,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共情是由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针对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而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亲子教育中。
--如何听懂读懂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1. 学会换位思考
2、学会倾听会听才会说。
倾听指能全身心地聆听孩子的表达不仅如此还需要有适当的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
会倾听的要求:全神贯注,不打断孩子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孩子的感受,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反馈。
3. 表达尊重 表达是必要的必须的。
尊重包括:
(1) 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
(2) 接纳孩子的思想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
(3) 不做价值判断,尊重孩子的选择。
--共情的意义
孩子的感受没有好坏,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那是孩子真实的一部分。理解接受孩子的感受、情绪,就象我们是他们自己一样,感同身受,哪怕只是默默地陪伴,哪怕是静静地倾听,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哦”“嗯”,或者重复他所使用的表示情绪的字、词,“你很烦。”“你很讨厌那个老师、同学。”都会使孩子感觉您是理解他的,明白他的,懂他的,不要做任何评价,不需要任何说教,只是用心去听去看去感受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会使我们的亲子关系融洽,使他们感受到被爱、被接纳,并帮助孩子度过当时的困境,产生愉悦感,有利于进一步地理解和沟通,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人际关系协调健康和谐的人。
从我们成年人的角度来看,社会上有的人笨嘴拙舌,说句话让人心里添堵;而有的人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让听者爽心悦耳,说者倍受欢迎,这真是一门学问。会说得首先得会听,知道对方的心理需求,然后才能说对话,把话说好了。为了孩子能有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孩子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父母首先做通情达理的人,教会孩子会听会说,与别人共情,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总之,共情有助于发展爱心、宽容、合作、尊重、善解人意等人格品质,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