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几日(概叙一,龙门石窟、香山寺和白园)

标签:
思泉的博客龙门石窟香山寺白园旅游 |
分类: 华中旅影 |
(龙门石窟)
洛阳,并非第一次到此。47年前曾在洛阳拖拉机厂实习了将近四个月。
龙门石窟也非第一次游览。47年前来过,后来出差、开会也到过,但从未像这次这样细致地游览、拍摄。上上下下,很费体力,
在去龙门石窟的公交车上邂逅一位很阳光的小伙子,今年刚考上大学,来景点勤工俭学当导游挣上学的钞票。正想请导游,就认准他了。
-
石窟密布于伊河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度达1公里,共有九万七千余尊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不知以何为基准,怎么测量的?),最小的仅有2厘米。
最大的佛像,自然是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佛——
-记得在一篇博文里提过,普陀山新建的的宝陀讲寺仿刻了一尊(参见《普陀两日(12)——宝陀禅寺、万佛塔》)。比较了一下,感觉艺术性输了一筹,头部与身子的比例就不太协调。
-那天重点游览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
北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字洞、火烧洞等;
唐代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摩崖三佛龛、万佛洞、奉先寺等。
片子数百张,只能抽取少量的。
这就是前几年在网上迅速蹿红、引发网友及游客膜拜的“剪刀手佛像”。
一尊高约10米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类似于如今流行的“剪刀手”,在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初的宾阳北洞内。据专家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时隔千余年,古今相似,历史的巧合。
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因已感到体乏(自进门走完西山,已经不停地走了五个小时),没作为重点。何况,还要留出一些“残存”的体力去西山的香山寺和白园。
香山寺。
(隔河远眺)
白居易晚年居于此,自号“香山居士”,曾将替朋友撰写墓志铭的润笔费捐修香山寺,还撰写了《修香山寺记》,推崇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老先生做广告,自然名声大振,那是公元832年的事。此外,白居易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

-
那一天,累极了。自下公交进入龙门石窟算起,到离开白园止,在景区内行、拍了八个多小时,基本没有休息——是这次北上旅游最累的一天。
本计划两天游览的景点,一天走完,缘于预告次日天阴有雨。果然,次日天雨,干脆在酒店里休息了一整天。——这也是独自一人自由行的好处。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