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宋清如塑像)
朱生豪(1912~1944年),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尽管阅读过莎翁的作品,但是之前并没注意到这位译“莎”第一人是地道的嘉兴人。直到有一次在电视里看到采访他的太太宋清如的镜头,才进入思泉的视野。

-
他的故居离汪胡桢故居仅数十步的距离,还用前面见过的“百度”地图。

-
朱生豪在世上只度过短短的32个春秋,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历时10年,用流畅的语言、华瞻的文采,翻译了莎士比亚的31部剧本,为近百年中国的翻译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
-
朱生豪故居2006年起落架大修。
修缮前的故居门前(网上找到的片子,感谢原作者)。

-
这张片子是思泉1993年6月25日拍于通济河(现已不存)畔,朱生豪故居门前的斜对过。
-
修缮后的朱生豪故居,门前的设计独具匠心。

-
门的南侧,是前面见过的嘉兴本土雕塑家陆乐(1962年~
)的抽象雕塑——朱生豪和宋清如。“压扁”了的两个男女人头,连成一体的身躯......
-
似懂非懂。总觉得名人故居内外的名人雕塑还是写实的好——缘于思泉缺少“形象思维”的细胞。

-
更喜欢这尊竖在某商场附近的朱生豪雕塑。瘦削的脸庞,睿智的双眼,传神。——当然这些都是思泉的一孔之见。
故居门口雕塑底部镌刻的是:“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信中的一段,也是朱生豪和宋清如合葬墓的墓志铭。后来广为传颂的一段话,他们俩的浪漫在此可见一斑。

-
门的北侧竖着两块黑色的石碑,像一本翻开的书。

-
左右两“页”分别镌刻着朱生豪的第一部译著《暴风雨》的“译者题记”和宋清如抄录的朱生豪“译者自序”。
-
这里是朱家的祖屋、朱生豪的出生地。砖木结构两层楼,座东朝西。由院子、东西向楼屋、偏屋和南北向小偏房组成。楼屋主体结构完好,底层三开间,楼上五开间。

-
底层用实物和图片,展示了朱生豪短暂却成就辉煌的一生。

-
展出分三个专题,分别为“羸(léi)弱书生,意气纵横”、“译界奇才,莎学东渐”和“悲情诗侣,生死相知”。

-
朱生豪生前用过的物品。
-
楼上有朱生豪和宋清如居住过的房间。

-
里面不少家具、用品是原物,尤显珍贵。
-
楼后有一小院,还有厨房等。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有关文章,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