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墩)
多少年了,路过北丽桥(后面有专文)遥望分水墩,总以为那就是运河上的一座小洲(岛)。

-
但也纳闷,不是河水冲积,何来小洲?
(古运河向分水墩流去)
直到这次考察嘉兴的古运河,第一次登上那里,才知道那是开通大运河时专门设置的一处重要设施——在水利上起到调节水位和流速作用的“分水墩”。

-
它将北面来的运河水一分为二,主干道往西南(图中右侧)城西而去,另一股往东南(图中左侧)与秀水汇合。

-
借用网上下载的一张航拍嘉兴的片子(片子来自“POC摄影社区”,感谢原作者),看得更明白些。这是自北向南望。图中,分水墩在左下角,运河的走向亦如上所述:主干道往右向城西而去,另一股往左上方,与秀水汇合。这张片子拍得早(估计在2009年以前),分水墩尚未修缮。

-
作为大运河的一处重要遗存,自然也属于“国保”。

-
分水墩的北端——

-
分水墩的南端——

-
新修的一座单孔拱桥,可以通往分水墩。

-
分水墩上建有水天庵。据记载,始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年),之后成为一方名胜。

-
宋元时毁,明代重建;清乾隆8年(1744)重修,咸丰年间毁;同治3年(1864年)又重建,但也早已荒废,近年又予复建。

-
对于水天庵的功能,记载不详,可以认为与漕运有关。古运河为历代漕粮运输的重要航道,而古代水运常遇风浪之险,在运河边建寺设庙,大多为船工祈福、保佑行船的平安。
透过水天庵花门朝庵内拍了一张,里面空荡荡地,尚未派上用场。

-
水天庵北侧还建了一座六角翘檐亭子,称“分水亭”。

-
河中小洲,景色清幽。清代吴光昭(生平不详)《过水天庵》诗有“问渡寻游水上洲”云,推测这里曾经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赏景之地。

-
如今复建后的分水墩,绿树红花环绕着水天庵、分水亭,闹中取静,是喧闹的现代都市旁难得的可以发呆的地方。

-
也不失为垂钓的好去处。

-
再回过头看看这座造型秀美的单孔拱桥。

-
两侧的桥联。南侧:“西靠芦席引雨水;东接鉏河汇三店”,说的是地理位置。“芦席”,后面将要“去”的芦席汇,一处历史街区;“鉏河”,下面将要谈到的鉏(chú)家桥下的鉏家河。

-
北侧:“庵创千年慈云绕;虹挂五彩坦通途”,似乎不对仗,至于平仄,思泉不懂,更没有发言权。

-
分水墩附近有一座纳入市级“文保”的古桥,叫“鉏(chú)家桥”,跨在鉏家河上。

-
只知道建于1931年,没查到更多的记载。既然是“文保”,肯定有它的道理。

-
是否桥上的水泥构件也是民国时期的原物?不明。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