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游】岳阳——岳阳楼(1)自古“岳阳天下楼”

标签:
思泉陋室岳阳天下楼三醉亭仙梅亭三湘游 |
分类: 华中旅影 |

-
相传岳阳楼前身为东汉末期东吴名将鲁肃阅军楼。唐代称南楼,后改称岳阳楼。
尽管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为岳阳楼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成为岳阳楼灵魂的还是北宋范仲淹名作《岳阳楼记》(下一集再登楼观赏这千古名篇)。

-
岳阳楼几经兴废,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六年(1880 年)所建。解放后多次维修,1983 年曾落架大修,但始终保持了清光绪版的原有风貌。
岳阳楼坐东朝西,面向洞庭湖,四柱、三层、飞檐、纯木、盔顶——常常用这十个字概括岳阳楼的特色。

(岳阳楼的背面)
匾额“岳阳楼”三字,是1961年经毛提议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三个金色的大字,笔力遒劲,刚柔兼备。

-
北侧为三醉亭。据说吕洞宾老兄曾三醉岳阳楼,亭由此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 年)。现亭高 9 米,二层二檐,歇山顶,外形装饰华丽、庄重。
南侧为仙梅亭。六边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构。亭高 7 米。据传,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重建岳阳楼时,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上刻有枯梅一枝,无叶,但有花二十四萼。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仙梅”,乃建亭,置石于其中,取名“仙梅亭”。
-
感兴趣于岳阳楼前两侧的两件铸铁容器。经查资料,原为君山某寺庙器物。清同光年间始移至岳阳楼前。两器为桶形,三扁足,桶高一米余,口径近一米,两侧铸衔环狮头。其中一件为宋代所遗,另一件为1979年重铸的复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