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词碑亭”后的黄砂崖壁上,刻着署名“太白”的两个硕大的“壮观”,每字高达2米,极为“壮观”,特别吸引眼球。

-
壮观”的“壮”字右侧多了个点。人们戏称它是,比“壮观”更壮观了一点的“壮”字。
-
到了这里并观赏过位于诗碑廊内的原碑才知道,这块气势雄伟的石刻手迹是从山东济宁城的南楼上摹刻而来。

-
原碑称作“李白壮观碑”,乃同治七年(1868年)冬修葺黄鹤楼时从任城(今山东济宁市,李白曾在那里居住长达23年)拓片后带到武昌刻于黄鹤楼原太白堂内。
这块“壮观”石刻,已残缺不全,尤其是“觀”字和旁边的题跋只残存部分。

-
据介绍,如今崖壁上“壮观”石刻中的“观”字,是从济宁市重新拓片、放大后刻上去的。
-
“壮观”二字系工笔楷书,字体流畅,端庄厚重,雄奇浪漫,既有唐代书法较为普遍的浑厚气韵,又具李白老先生独特的豪放风格。

-
令人费解的是“壮观”碑上的“壮”字,不但右下边多了一个点,而且右侧的“士”成了上短下长的“土”字。
-
究其缘由,有这样的一则传说,当时太白老兄陶醉在黄鹤楼辉煌瑰丽的景色中和崔颢、孟浩然、白居易等名家赞美黄鹤楼的诗句里,愈发感到黄鹤楼的雄伟、壮观。豪饮之后,乘兴题写“壮观”二字,不经意间,将“士”写成“土”,还在“壮”字的右侧加上了重重的一“点”,成为了现在这个很具玩味、比“壮观”更壮观了一点的“壮”字。(可以称之为“醉书”)——与其说是“传说”,不如说是后人的杜撰。
(三楼“文人荟粹”的陶版瓷画中的李白)
侧有一眼泉水,杜撰为李太白驻足黄鹤楼时洗笔的方池。
-
石壁上镌“洗笔池”三字。只是泉水黑黢黢地,倒确实像是洗过蘸墨的笔。真是,太白一洗黑千年,“污染”到如今……
-
“毛泽东词碑亭”侧后有一建筑称“南楼”,旧时武昌十景之一。历史上多作为文人墨客登临歌咏之地。现楼乃1985年重建。背山面南,上下两层,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

-
感兴趣于檐下匾额“今古一南楼”,当代国学大师王蘧常(1900~1989年)书,该王是嘉兴人。嘉兴南湖边的揽秀园内辟有王蘧常学术馆。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上的介绍,特此说明。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