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思泉陋室南山招隐听鹂山房戴颙南北朝骆宾王镇江旅游 |
分类: 苏沪拾零 |
招隐山是因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377~441年)隐居于此而得名。
听鹂山房是后人为纪念戴颙而建造的。
听鹂山房和招隐寺属于“市保”。据介绍,听鹂山房始建年代不详,民国时期尚余门楼,“文革”中全毁。现房为1981年重建。
-
上额书“鹂声一起宫商羽”,说的是戴颙“听懂”的黄鹂啼叫声,表达了简谱中“宫商羽”三个音符。
这位叫戴颙的老先生,是南北朝著名的艺术家。不仅擅长丹青,在雕刻上造诣亦颇深,最精通的是丝竹,还会作曲。他一生不愿作官,一直隐居。招隐的青山秀水是他的创作源泉,在这里他创作了许多乐曲,在中华音乐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字。
步入厅内,正面是标题为《戴颙高隐图》的铜板蚀刻工艺制作的大型壁画,由《双柑听鹂》、《长曲抚琴》和《瓦官塑佛》三个主题组成,概括了戴颙的一生。
-
两侧对联:“泉韵每清心,自由山林招隐逸;莺声犹在耳,好携柑酒话兴亡”。喜欢这副对联的书法,故单独上图。
-
听鹂山房附近的翠竹丛里有一组群雕,更是形象地刻画了戴颙与其女隐居山林,制桐木长琴(取名为“鸧鹒”,即黄鹂),携斗酒双柑于林下石旁,静听黄鹂歌啭,其情景栩栩如生。
-
《千家诗》、《幼学注解》等书中记载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即由此而来。
-
戴颙只生一女。戴颙死后,其女终身不嫁(剩女乎?),将其住宅改为寺庙,名招隐寺。唐代骆宾王(约627~约684年)旅游到此曾有诗云: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上的有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