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行】历史街区西津渡(3)——元代遗存昭关塔

标签:
思泉陋室西津渡昭关石塔周斯音伐乌林赋韦昭镇江旅游 |
分类: 苏沪拾零 |
在西津渡,数这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珍贵,喜欢古塔的思泉岂能放过?
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因塔顶呈瓶状,也称“瓶塔”。
-
石塔紧挨观音洞,有人干脆叫它“观音洞喇嘛塔”。
塔高近 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十三天和仰莲瓣座,仰莲瓣座上有法轮,法轮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
按照佛教的说法,塔就是佛,从塔下的券门下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盛行藏传佛教,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谓用心良苦。
据史家考证,除镇江西津渡这座过街石塔外,元代还在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造过类似的石塔。可惜现在仅居庸关石塔尚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灰飞烟灭不见踪影。昭关石塔成了“国保”也是理所当然。
-
这块以“镇江市革命委员会”名义立的“省保”碑,如今也该算文物了。
镇江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从东汉末“孙权缮治京口”建立军港,迄今已有 1700多年。昭关石塔边的墙上至今还刻着由镇江已故著名画家周斯音先生的字画作,描绘“三国时代孙权与诸葛亮携手抗拒曹操火烧赤壁高歌《伐乌林赋》凯旋而归”的故事。
《伐乌林赋》为吴国韦昭(204~273年)所作,元代石塔初建时,上述传说仍旧在民间流传,而“昭”字,取光明美好之解,寓意好,建塔人便将塔名取为“昭”关石塔。
游了两天的镇江后,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镇江周围山峦戴的大大小小“帽子”多了点。北固山斥巨资,历时一年多,增加了一顶“大帽子”(参见《【镇江行】正在封闭维修的北固山(4)——满眼风光北固楼》)。此外,南山、狮子山和黄鹳山等等,也盖了或大或小的亭、阁。
(镇江南山刚建成不久的飞云阁)
这不?西津渡背后的云台山也要“戴”上一顶“帽子”——“云台阁”,虽然还没有露出真容,但是已经看得到金色耀眼的阁顶。
喧宾夺主,看样子作为“国保”的昭关石塔要给比下去了。
与其煞费苦心地斥巨资修亭建阁,给一座座山头“戴帽”,不如维护好现有的山林生态,多增添几条绿色、清爽的休闲之路,给老百姓更多的实惠。——思泉的一家之言。
谢谢“wulitu”博友赠玉:
长街白塔古风幽,翠岭偏学瘌痢头。
试罢新冠东颦笑,笑中京口远瓜洲。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上的有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