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一大代表从这里上船(四)

标签:
思泉陋室群雕王会悟刘仁静包惠僧 |
(一大代表群雕)
王会悟(1898~1993),李达夫人。参加了“一大”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是当时的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
刘仁静和包惠僧边走边谈,作“后来赶上”状。
刘仁静(1902~1987),北京代表。是出席“一大”的代表中最年轻的。1929年赴苏学习,回国途中拜会托洛斯基,之后开始成为党内的反对派;曾在国民党政府任职;1950年回北京,1987年8月死于车祸。
包惠僧(1894~1979),是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在1927年革命低潮时决定退党,后曾迫于生计在国民政府内政部任职;1949年回到北京,1979年病逝。
张国焘和周佛海。
张国焘(1897~1979),北京代表。因为在参加“一大”时带来了李大钊的意见,会议推举他为主席,之后长期在党内担任要职;在长征途中和到达延安后,张国焘分裂中央的严重错误受到批判;1938年初,张叛党投靠蒋介石并当了军统特务;1949年后寓居香港,1979年客死加拿大。
周佛海(1897~1948),东京代表。1924年脱党,抗战期间投靠汪精卫,成为大汉奸,1948年病死于南京监狱(顺便提一句,周佛海雕塑的脑袋差点被盗窃铜材者锯掉)。
将反面人物(尤其是叛徒、汉奸)作为城雕展示,是件敏感的政治问题。这在过去“抓阶级斗争”年代是不堪设想的,就在当时也曾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经多方讨论,最后还是达成共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处理,更能对青少年起到党史的教育作用,也是政治清明的体现。一旦拿掉几个人,将失去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甚至成了不伦不类的作品。
雕塑家们在艺术的处理上下了大功夫。对毛泽东主席的形象,既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充满自信的气质,又反映了他当时的实际身份;对张国焘、周佛海,雕塑家并不刻意丑化,而是作了矮化、靠边处理;在所有“一大”代表的组合上考虑到了人物的最后政治走向,如,领袖一组,学者一组,革命的中途牺牲者一组,两位落伍者一组,反面人物一组。
此外,将王会悟放于其中也是独具匠心的。她对中共一大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召开起到重要作用,又是嘉兴人,有本土的亲近感。多一位美丽端庄的江南女性,夹在一群爷们中间更使整群雕塑生辉添彩。
(又“超限”了,再续一节)
(本节参考了网上的有关资料,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