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山楂树之恋张艺谋周冬雨窦骁列文娱乐 |
分类: 内地公映华语片 |
http://blog.m1905.com/attachment/201009/21/2880968_1285047451Lgyf.jpg
《山楂树之恋》:纯得乏味,爱得平淡(张艺谋“武功”尽废!)
喜欢小说《山楂树之恋》的读者,看到张艺谋的这部同名电影可能要失望了,因为本片只拍出了小说的外在皮毛,细腻感人的内在韵味踪迹难寻。尽管张艺谋是靠小说改编电影进位国际大导的,尽管之前有题材类似的《我的父亲母亲》打底,但是老谋子依然把《山楂树之恋》拍得平庸无比、乏味至极,电视剧色彩浓厚,继《三枪拍案惊奇》之后,继续透支着大导演的信誉。原著小说中细腻的纯爱恋曲,在张艺谋的镜头中显得单调苍白,除了男女主角清纯干净的外貌和气质,影片几无其他看点,而男女主角青涩的演技,又让彼此之间缺乏足够的火花。而且,张艺谋最擅长的小说改编、农村题材、调教新人这三大优势,不仅没能成为影片的亮点,反倒成为问题所在,可谓是“武功尽废”!从总体上说,本片与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堪称今年华语大片的“电视剧双璧”!
http://blog.m1905.com/attachment/201009/21/2880968_1285049017SLY2.jpg
“武功尽废”之一:小说改编化神奇为腐朽
要说华语影坛中对小说改编电影最有心得的导演,张艺谋无疑是数一数二的,早年正是《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这几部小说改编电影,让他在国内外拿奖无数,一举奠定国际大导的地位。《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原创作品则被人诟病颇多,看来老谋子要找到一个不错的起点,才能更好地腾飞。而《山楂树之恋》作为起点堪称他所有小说改编电影名声最大、人气最高的一部了,没想到经过张艺谋的改编却如此平庸。
小说《山楂树之恋》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因为小说是从静秋的视角来讲述她与老三之间的恋情,女孩子细腻敏感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因而让整个故事显得格外鲜活生动,感情色彩浓厚。而电影则完全抛开了静秋的心理活动,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讲故事,顿时让人感觉平淡了许多。导演张艺谋对影片整体的把握也有问题,剧情的段落性、跳跃感太强,连贯性和故事性较差,无法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剧情从静秋同老三从相识、相知再到误会、和解,一路平铺直叙下来,显得相当乏味,还动辄使用字幕交代剧情的方式,更是体现出导演讲故事水准的差劲,让前面三分之二的剧情都有流水账的嫌疑,直到静秋得知老三患上绝症,剧情才开始有些味道。影片对于男女主角情感互动的表现也很不够,让人只是觉得老三在对静秋狂追不止、呵护备至,静秋对老三的心态和情感却着墨不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一味躲闪,爱意远不如老三对她那样强烈,完全没有达到小说里表现的静秋对老三那种依恋、猜疑、难分难舍的小女人心思。
影片主要用“静秋顶职转正”的问题,给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制造障碍,刻意把静秋妈设计得十分古板冷酷,为了让女儿顺利转正,完全不顾女儿的感受,甚至暗示希望静秋和老三一辈子都不见面,这种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让角色显得缺乏人味儿,仿佛是静秋的后妈一样,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会有母女之情如此寡淡的母亲,而小说中静秋妈的形象就通情达理得多。后面静秋陪女友打胎、讨论“得没得手”的戏份也显得着墨过多,一些对白还容易引发笑场,调子过于轻松,跟之前静秋同老三情深意重的医院相守,以及之后病床前的生离死别,气氛上显得很不搭。甚至河边戏水、老三去世等导演意图出彩的情节,也没有掀起过什么波澜,纯爱片虽然追求风格淡雅,但决不意味着平淡乏味,一定要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细节,而《山楂树之恋》恰恰缺乏触动观众内心的足够力量。
http://blog.m1905.com/attachment/201009/21/2880968_1285047651nPnP.jpg
“武功尽废”之二:镜头平庸、猎奇失败
上面提到的让张艺谋成名的那几部小说改编的艺术片,无一例外的都是农村题材或者说是乡土题材,成就张艺谋最后的拿奖辉煌的《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也同样是农村题材,虽说四五六代中国导演都或多或少地拍过农村戏、拿过一些奖,农村题材电影也几乎是内地导演的“必修课”,但像张艺谋这样参赛几乎每片必中、必成经典的导演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个人认为造成差距的原因,讲故事和选材的能力并非主要,大家都是在国内故事片的教育体系和电影氛围中熏陶出来的,谁也不会比谁真高出一大截去。张艺谋独特的镜头美学,以及对民俗的一些颇有内涵的猎奇性展现,才是老谋子高出同侪的优势所在。
不光是《英雄》、《十面埋伏》等商业大片将张艺谋擅用色彩的镜头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老外发出“色彩鲜艳得让人想伸出舌头到银幕上去舔”的赞叹,他早期的艺术片中对色彩的运用已经让国际影坛瞩目,成为个人影片的标志性艺术特色。《红高粱》大块大块的红色,烘托出片中这群陕北儿女敢爱敢恨的泼辣作风,《菊豆》里面的挂着各色布匹的染坊,也象征着人性的压抑和抗争。除了通过艺术性地运用各种颜色为画面添彩之外,张艺谋运镜也有独到之处,让影片的叙事节奏和讲故事的风格都显得别有韵味,《我的父亲母亲》除了让大家记住章子怡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章子怡在树林、原野中奔跑的优美长镜头了。可惜的是,色彩运用和镜头美感在《山楂树之恋》中仿佛一瞬间全消失了,张艺谋自称不想使用浓烈的色彩,而是用自然干净的色调来表现静秋和老三纯净的爱情,这本无可厚非,不过一旦张艺谋不发挥运用色彩的特长,那他的影片画面就显得平平无奇了,让人感觉随便一个第六代导演也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张艺谋一贯很有艺术感的运镜在本片中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再配合着平淡的故事,让人看张艺谋电影第一次有种看电视剧的平庸感。
张艺谋对民俗的猎奇性展现一度曾被国内影评人诟病为向老外“献丑”,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开明,这种声音逐渐减弱,也有更多人的看到了民俗猎奇同影片风格的统一以及背后蕴含的深意。《红高粱》里的颠轿、《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点灯和敲腿都是如此。不过,在后期张艺谋的文艺片中,民俗猎奇有沦为纯粹猎奇的趋势,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对修碗的描写就用处不大,《山楂树之恋》小说中本没有静秋妈手工做信封的内容,但电影则专门设计了这一细节并将之放大展现,跟情节以及角色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张艺谋如此始终如一地热衷表现民俗猎奇,让人感觉他的电影简直可以归为cult电影一类了。
http://blog.m1905.com/attachment/201009/21/2880968_1285047726mNZ4.jpg
“武功尽废”之三:新人演技差,角色问题多
张艺谋之所以被称为“大导演”,擅于调教新人、女星几乎每捧必红,也是他展现导演实力、建立名声的关键所在。巩俐、章子怡被张艺谋选中时,都是无甚演艺经历的中戏女学生,如今却已是中国内地仅有的真正配得上“国际级”称号的两位演员。甚至连完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普通人,张艺谋也能调教得有模有样,《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千里走单骑》里的邱林就是证明。《山楂树之恋》中扮演静秋和老三的周冬雨和窦骁,也是彻头彻尾的新人,但张艺谋这回在调教新人上却栽了跟头,不仅两人在片中的表演难以令人满意,从角色塑造讲也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一部打着“纯爱”旗号的影片,虽然从镜头、画面上张艺谋给影片营造出一种质朴纯净的氛围,但男女主角的形象和表演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外形上看,周冬雨和窦骁的纯净气质都很到位,不罔张艺谋千挑万选所下的功夫。但从演技上来讲,缺乏演艺经历的两人显得比较生涩,尤其是周冬雨,不仅表情相当有限,内心戏就更不用提,完全无法还原小说中心思细腻敏感的静秋。与其说静秋来自小说,不如说跟张艺谋电影的血缘更近,周冬雨在片中那种羞怯、难为情、好奇的情态,简直跟《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章子怡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种主意已定九牛拉不回的轴劲儿,更是张艺谋电影女主角的一贯特色。周冬雨和窦骁的情感对手戏也很不来电,沉浸在爱河中两人的甜蜜、酸涩、猜疑、痛苦,都变现得不甚到位,缺乏情感的分量和质感,甚至让人感觉像小孩子过家家,因而难以让观众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和共鸣,也让人看不到张艺谋调教新人的功夫都下在了何处。
静秋和老三从角色塑造上,也让人感觉逊色于小说。看了一些关于影片的报道,非常不认同导演和编剧提到的他们认为小说中的静秋比较“自私”,对感情犹犹豫豫,做事总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所以在电影中把静秋塑造得简单执着、爱情信念也更坚定的改编方法。在笔者看来,小说中静秋各种细腻丰富的心思,其实正是年轻女孩子面对初恋的典型心态,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女孩子都会有。而且小说中的静秋可以说是比较“小资”的,读过不少《简爱》、《苔丝》之类的西方爱情小说,对爱情就必然会有各种心思和想法,电影则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把静秋的形象往懵懂的村姑形象上靠,十分怀疑是导演和编剧无法完美地在影片中诠释静秋细腻敏感的心思,为图简单省事这才对静秋的心理描写做了减法,所以我们就在银幕上看到了这个有点傻傻的、几乎看不到女孩子细腻心思的静秋。个人认为,小说中的老三之所以吸引静秋,除了高大帅气的外形,那个时代的人少有的自由开明的思想也是重要原因,他经常随口就能说出“这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说不定到你下农村的时候,政策就改变了,就不用下农村了”之类的在当时属于“大逆不道”的反动言论,这种叛逆、睿智的思想恐怕静秋从未在当时的其他男孩身上看到过,独特的个性魅力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静秋看老三,恐怕就跟当下的年轻人看“ROCK STAR”是一种感觉吧。可电影把老三对文革的批判性言论删得只剩下不痛不痒的一句,让他只是成为一个一心为爱的大男孩,思想上的魅力荡然无存。目前有不少影评批评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中没有对那个时代表现出足够的批判态度,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样是文革题材,当年张艺谋未经电影局允许,不惜犯禁也要把《活着》送往戛纳参赛,如今《山楂树之恋》主动自我阉割、只怀旧不批判,我们应该说张艺谋退步了,还是这个时代退步了呢?
最后再给大家说个有关影片的真实的段子,看完《山楂树之恋》首映之后,笔者身边一哥们儿大发感慨:“这片儿还用得着张艺谋?张伟平就能拍!”(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