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4日 阴 -3℃-10℃
教育孩子到底用什么方式,可是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各有各的心得体会,根本就争辩不清楚,还是顺其自然吧。
不过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还是又有相当大的影响的,这一点在我家丫丫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由于在家里我主管孩子的学习,并且一直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不管学习情况怎么样,我从来都是叮嘱自己:耐心耐心再耐心。谁知道小姑娘特别适应我这种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还都不错,原来粗心毛糙的毛病竟然也大为改观,今天老师对丫丫的评价是耐心、细心。
而丫妈却是个急脾气,两句话不合,对孩子的嗓门就越拔越高,而孩子也是一副不服气的态度,有些事情丫妈说丫丫,小姑娘有时还梗着脖子犟嘴,而我去说,往往孩子很痛快的就接受了。
自从上次发生了孩子考试心理压力过重的情况之后,我和丫妈谈了几次,丫妈也意识到自己太急躁了,也开始跟着我对孩子采取夸赞的方式。
可是有句话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人的脾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丫妈对孩子做的事情,一直习惯性的采取质疑的态度。比如:我让孩子自己弹钢琴,让她自己监督自己。可是等孩子弹完之后。丫妈第一句话就是:“你到底弹完了没有,没骗妈妈吧?”孩子报告说作业写完了,妈妈就拿出手机,对照校信通,一题题对照,嘴里还是质疑:“你到底做完没有啊?没偷懒漏题吧?”
尤其是上次孩子写完作业,学校的短信发错了作业,妈妈就命令孩子重写,孩子满腹委屈的说自己没写错。果然孩子刚照着妈妈的命令改正完,又来一条短信:“对不起,刚才作业有误…
…”妈妈的不信任态度给孩子造成的困惑可能很大,孩子可能想:“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妈妈怎么不相信我啊?”
逐渐的孩子面对丫妈,情绪也莫名烦躁起来,甚至心中泛起了小小的怨念,嘴里经常一句话就是:“妈妈又该说我了… …”“妈妈肯定不相信…
…!”
这种怨念今天发展到了极点,我检查孩子语文作业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造句,不知道该是烦恼还是该笑。
短短的5张作业中,7个字的组词造句中,竟然两次出现了妈妈,而且包含着我无限的怨念。
其中一个是用“气”组词,孩子其中一个词是“气愤”。造句如下:妈妈冤枉我,我很气愤。
另一个是用“分“组词,孩子其中一个词是“过分”。 造句如下:妈妈没有原因的说我,我觉得太过分了。
我拉着丫妈到了外屋,让她看了孩子的作业,丫妈也很尴尬,说道:“我没这样吧?”我小声说:“你呀,控制点情绪,你焦躁孩子也焦躁,同样也对你产生了不信任,你看孩子几个造句,两次出现对你的负面情绪,不对头啊。尤其是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竟然第一反应是用你的负面形象来造句,要知道,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对自己情绪最直接的表达啊”
从大人的角度说,丫妈批评孩子,并没有错误,也不是无理取闹。但是由于方法和情绪不对头,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然是没有理由的无理取闹,我们大人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哪。我们简单粗暴的方式会不会也让孩子耳濡目染,变的情绪焦躁哪?焦躁可是学习生活中最大的敌人啊。
附:孩子今天的语文作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