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四十八:未識甲骨文14

标签:
甲骨文未识字城门失火洹北商城火灾迁殷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卜辭:“于~”(後下21·17)其中的“~”代表本字。這個字是迄今為止專家們尚未識別的一個甲骨文字。
該字下部的恰似一座古建築的象形字是甲骨文“京”。我在已經出版的《破譯94:京 雨》一文中已經考證過這個甲骨文“京”字的本義是“殷商都邑的門塾” ,後來引申為京城的“京”,表示某國國都。就是作為殷商國都標誌的門樓。中間用一豎分成兩半的表示門塾有兩個“門道”,中間沒有這一豎的表示只有一個“門道”。這一點已經為考古發掘出的殷墟洹河以北的洹北商城遺址所證實。
請注意這個字是出現在卜辭一期,這個時候殷商遷到洹河以南不久,殷墟作為殷商的國都一直是沒有建造城牆的。至少迄今為止的殷墟考古還沒有發現殷墟有圍牆。是不是盤庚遷殷之後曾經建造過這樣一個作為國都標誌的城門樓呢?目前不得而知。但是無論有沒有這個殷墟的城門樓,在殷墟一定有這樣一個建築物。因為在殷商以前,一般的較大的“邑”在大路變一定有一個這樣的建築,叫做亭。亭的作用我在《破譯2:亭》中已經考證過,它是東道主供給旅途之人飲食、避雨和住宿的建築物。
殷墟有這樣的亭,便可以視作殷墟的標誌,也可以看作是它作為殷商都邑的標誌。因為殷墟是盤庚遷殷以後的“京”。
回到上圖的甲骨文字。它的上部是三個甲骨文“火”字。徐中舒認為中間的“火”是一種訛變,這不影響本字的破譯,因為即使只有兩把火也足夠說明它的本義了。本義是城樓失火了。這就是這個未識字的本義。但是要準確地定義本字還要進一步論證。晚商的都邑確實曾經有過一次大火災,這就是洹北商城被毀的原因。洹北商城的考古業以發現所有的宮殿遺址都有火燒過的痕跡。按照我對《尚書·盤庚》的分析研判,盤庚遷殷後首先定居的不是洹河以南的殷墟,而是洹河以北的洹北商城。直到今天這裡仍然有殷商的十二座祖墳。這次大火正是盤庚率領萬民遷往洹河以南的殷墟的直接動因。
上圖的甲骨文字正是出現在一期卜辭中。說明這個甲骨文字有可能記載的正是燒毀洹北商城的這場大火。洹北商城的城樓正是有著“雙門道”的城樓的。所以上圖的未識甲骨文字是一個“敘事”字,它的本義就是“洹北火災”。
卜辭:“于~”是什麽意思呢?甲骨文“于”是殷商的一種祭祀,在卜辭中屢見不鮮。所以這條卜辭記載的就是:以“于”的方式祭祀洹北商城的火災。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