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一十八:甲

标签:
甲骨文甲两种形式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是商代王亥之後的四代商王。但是在卜辭中的“甲、乙、丙、丁”四个甲骨字的寫法是有區別的。上甲微的“甲”字外边是全封闭的“囗”,中间有一个“十”;而報乙的“乙”字外边是半封闭右开口的“匸”,報丙、報丁的“丙”和“丁”字外边则是半封闭左开口的“]”。王国维认为,上甲微是商先公之首,故“甲”字在“囗”中,而報乙、報丙、報丁之“乙、丙、丁”字在“匚”或“]”中。按王國維的推測,上甲微是商先公之首,故“十”字在“囗”中。而在“匚”中的報乙,有可能是上甲微的“弟弟”;第三类在“]”中的報丙可能是報乙的兒子,報丁可能是報丙的兒子。
史實中記載,上甲微為商的第九位先王。王國維的所謂上甲微是“商先公之首”的說法源於《史記·殷本紀》的一條索隱:“皇甫謐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為名,蓋自微始。譙周以為死稱廟主曰‘甲’也。”就是說自上甲微開始,商人以天干為先王命名的意思。而以天干命名的第一位商王正是上甲微。
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已經有了天干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但是在上甲微時代的商人是不是稱呼他為“甲”很值得懷疑(屈原《天問》中對上甲微有一種稱呼叫昏微,名字中無甲字)。正如《史記》中譙周懷疑的那樣,上甲微的“甲”很可能是廟號。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是在殷商創造了甲骨文以後以追溯歷史的方法記錄祖先,逆推到了上甲微的時代,名之曰“甲”。這樣王國維關於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是商代王亥之後的四代商王的推論才能夠成立。其實在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里有著不同的記載:
《史記·殷本紀》:“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次序是上甲微,報丁,報乙,報丙。我認為天干十字沒有錯,殷商人在為這十個字創造了相應的甲骨文字後,追記祖先事蹟時用天干次序記錄了這四代商王的名字。所以商代各代商王從上甲微開始到盤庚為止,他們名字中的天干是小辛朝甲骨文系統創造以後為他們加上的。
其實從上甲微開始到盤庚為止的商王並不是以天干的十個字的次序排列的。盤庚以後直到末代商王的帝辛(商紂王)也不是按照天干十字排列的。所以我認為天干十字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甲骨文創造之初並不是用來記日的次序,而是一種給各代商王的諡號。根據我對這十個字的破譯,這十個字中的每一個字都有著獨立而明確的本義。
甲的本義:見下文。
乙的本義:溝渠,小水。和旱澇災害及引水有關。商湯名乙,商湯時確實遇到連年的旱災。
丙的本義:墳墓。和營造墳墓有關。
丁的本義:甲骨文作口,是一個多義性符號。與城邑和人口有關。
戊的本義:商人創造的一種青銅武器。和武器及戰爭有關。
已的本義:杞柳,可以編制筐篚。和引進杞柳種植及編織有關。杞柳在龍山文化時期原產地在山東,商後在河南已經有種植了。
庚的本義:那個才死去的商王。甲骨文造字者用這樣的會意造字代表盤庚說明了甲骨文字系統是在盤庚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卜辭也應該是盤庚以後的記載。卜辭中有關盤庚的一些記載應該是對盤庚朝歷史的追記。
辛的本義:創造甲骨文時代的當朝商王。注意:甲骨文辛為帝字頭。
壬的本義:溝通天地。和祭祀有關。商湯前有商王主壬,盤庚后有商王中壬。
癸的本義:殷商人冬季用來檢測確定水土平的方法——挖掘兩條對角交叉的水田溝。五行學說用壬癸指代北方之水蓋由此而引申。和水利有關。
關於甲骨文“甲”字本義的破譯一直沒有考慮成熟,所以它也困擾了我很多年。困擾的因素很多:
第一,甲這個字在甲骨文里有兩種表示,如圖:甲骨文
甲 两种形式
但是在涉及上甲微的名字時始終是用带框的甲字表示的,而其餘的太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祖甲等商王名字都是用不帶框的“+”表示的。
第二,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是商代王亥之後的四代商王。但是在卜辭中的“甲、乙、丙、丁”四个甲骨字的寫法是有區別的。上甲微的“甲”字外边是全封闭的“囗”,中间有一个“十”;而報乙的“乙”字外边是半封闭右开口的“匸”,報丙、報丁的“丙”和“丁”字外边则是半封闭左开口的“]”。
第三,專家學者們對甲骨文甲字的破譯有:魚鱗說,田疇說,盔甲說,石函說,木戴孚甲說等等。眾說紛紜,難以服眾。而且以上五說都是針對外面有方框囗的甲字產生的破譯。那麼,外面沒有方框囗的“+”的本義又應該是什麽呢?
第四,來自甲骨文甲字本身的困惑。這個十字表示什麽?爲什麽同樣是天干的第一位,從甲骨文一期到甲骨文五期一直並存著這樣兩種寫法?爲什麽同樣是商王卻用兩種不同的甲字命名?
第五,按照我對甲骨文的考證是一字一形一義的,這裡的兩種字形的甲字應該在其本義上有所區別。這兩個不同字形的甲字其本義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一段我在《破譯23:或與國》中的考證,這個考證和甲骨文甲字的考證密切相關。我也是從這裡尋找到了甲骨文甲字的兩種字形本義之間的突破的:
“或:从戈,从口。这个口字在甲骨文中可以代表很多象形的意义,比如井,邑,口等等,在或这个字里,口表示的是宫殿或者社。宫殿和社是形影不离的两种建筑,宫殿是统治所在,社是祖宗所在的祭祀场所。战士执戈保卫宫殿或者保卫社,意味着或是一个国家的首都的意思。就是说,或的甲骨文本义是首都,国都。
到了西周初期,或的首都和国都的本义产生了國这个字。國在或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半包围结构“匚”。这个“匚”代表的是国都的城墙。西周的两京都是三面围城,剩下一面是有卫兵守护的大门。“匚”表示西周丰、镐两京的大门可能是朝向正东的,因为如果城门正门向南,其國字的半包围结构也可以向下成为“冂”。《逸周书·作雒解》记载的东周的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北邙山)”说明东周国都似乎也是有城墙的。
這個甲骨文“或”與“國”的例子和“十”與“甲”的破譯是一種類比關系嗎?有什麽共同點呢?讓我們從現代漢字甲追溯到甲骨文的甲字:
《新華詞典》:“甲……③動物身上有保護功用的硬殻。甲殼。④圍在人體或物體外面起保護作用的裝備。用金屬、皮革等製成。”
《康熙字典》:“甲。《禮記·郊特牲》‘社日用甲。用日之始也。’…《易說卦》‘離為甲胄。’《左傳襄三年》‘組甲三百’《注》‘組甲漆甲成組文’…《管子四時篇》‘陰生金與甲’…”
《說文》:“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符甲)之象。”
《廣雅》:“釒函甲介。鎧也。”《周官·司甲注》:“甲。今時鎧也。”
所以從甲的本義看,它最初是一種在人體和物體之外起保護作用的硬殻,這層硬殻可以使天然的,例如筍殻、龜殼(龜甲也);可以是人造的,例如皮革製成的盾牌、金屬盾牌等。
甲骨文甲字和甲骨文國字外面的部首“囗”正是起這樣的硬殻的作用。對於甲骨文國字而言,這個“囗”代表的是國都西面的城牆,而對於甲骨文“甲”而言,這個“囗”依然代表都邑四面的圍牆。四面的圍牆正是國之甲胄,邑之甲胄。它象一層硬殻將國都或城邑保護起來。所以國從囗從或,甲從囗從十。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的話,甲的本義就應該是上甲微時期的城邑,它是有四面城牆的城邑。上甲微的名字中用了這個從囗從十的甲正說明上甲微是商代先公中第一個建造了四面有圍牆的城邑,所以盤庚以後的人創造了這樣的甲字來紀念他,也是爲了記住他的歷史功績。而
其餘的太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祖甲等商王名字都是用不帶框的“+”表示的。說明這些商王的國都都是沒有四面城牆的。其中祖甲的國都在殷墟,已為考古发现證實是沒有城牆的。其餘“五甲”的國都是否有城牆待考證。迄今的考古发现证明,商前期的新郑望京楼遗址,中早期的湖北盘龙城遗址,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洹北商城都是有城墙的。同时也存在着象殷墟这样的没有城墙的遗址。今后的考古发现也必将证明商代遗址同时存在这样两种情况——有城墙的都邑和没有围墙的都邑。
《史记正义》引《尚书帝命验》注:唐虞谓之天府,夏谓之世室,殷谓之重屋,周谓之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
《孝经》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谓五时帝太昊之属。黄帝曰合宫,有虞曰总章,殷曰阳馆,周曰明堂。”
甲骨文甲字中的這個“+”就是商氏族首領居住、布政和祭祀的地方。由此我們考證出甲骨文甲字的本義是商氏族的都邑。甲字從囗從+,由這樣兩個部首分化出它後來的兩重義項:
1,從囗,即城牆:《廣雅》:“釒函甲介。鎧也。”《周官·司甲注》:“甲。今時鎧也。”城牆就是國都的鎧甲。
2,從+,即明堂:《禮記·郊特牲》:“社日用甲。用日之始也。”明堂是氏族的血緣樞紐,是氏族的行政中心,是氏族的原點。所以以甲作為天干十字之首。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甲的本義:商氏族的都邑。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