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遗址分布分析(下)
(2010-06-28 15:47:54)
标签:
龙山仰韶大汶口大禹山东陶器葬式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从仰韶遗址分布的统计数据看,山东境内没有仰韶文化遗存发现。从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图(见《仰韶遗址分布分析(上)》)考证,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区有一条东部边界——郑州东至安阳一线,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也有一条西部边界——兖州至济南至德州一线。这两条线之间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之间宽达三百公里以上的空白区域。而这一大片处于黄河南河下游的地区河网密布,黄河在这里呈现弥散性分流。在大禹治理疏通黄河以前,这里应该是沼泽和湖泊。只是在大禹疏通黄河以后这里的水位下降,才萎缩为河网的。据谭其骧研究,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黄河的南河一直是取道豫东北和冀北平原注入渤海的。《禹贡》一书记载了大禹疏通黄河南河以后的水文情况,和谭其骧论证稍有不同:“東至砥柱,又東至于盟津,東過雒汭,至于大邳,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海。”所以,冀州和兖州的東北边界是黄河入海口的九河,这九条河呈扇形分布,故而这个边界不是一条线而是一大片河网区域。由于黄河的北流入海,使得豫东南的沼泽湖泊成为宜居环境,山东龙山文化的先民首先进入这里,成为这里的第一批移民。他们在这里促进了山东龙山文化发展成为岳石文化。
这就充分说明早于大汶口文化的仰韶文化和后来出现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相互之间没有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他们各自发展的地理区域是封闭的。双方不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上的接触。
所以,在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龙山文化和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山东龙山文化应该是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起源。目前这样几种龙山文化的共同特点只是他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属于同一历史阶段。
因此,笼统地把这些父系社会出现的文化遗存(甚至有杭州龙山文化一说)混为一谈,都统统称之为龙山文化是不科学的。和山东龙山文化相比较,产生于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龙山文化不能被称作龙山文化。无论从地理缘起、葬式、陶器特点、食物结构等方面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
以陶器为例: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的薄胎,镂空,表里均为黑色,扁嘴,空心足,扁足和舌足,高足以及小容量都是山东龙山文化独有的特点。其他几种被冠之以龙山文化的陶器都没有这样的特点,或者偶然有这些特点的陶器发现,也不具有地理上的和文化上的普遍分布。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出现这些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分布区域的必然。而其他几种被冠之以龙山文化出现这些特点就是一种偶然,或者说是一种流入。而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分布图分析,由于两种文化同时出现的时间在历史上不算太长,加之两种文化之间的地理间隔太大,所以大汶口文化向仰韶文化的流入应该可能性不大。而山东龙山文化向其他几种“龙山文化”的流入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对方腹地或者地理边缘出现几个零星的嵌入式遗址。像济南大辛庄和安徽斗鸡台文化遗址一样。出现的时间也应该是在“东夷乱夏”以后。
以葬式为例(略)
这个仰韶遗址分布图定性地告诉我们:在仰韶文化的孕育下产生了先夏、二里头文化和下七垣文化。这两种文化很有可能是同宗的。但是山东龙山文化应该是母系社会后期移民进入山东和胶东半岛带来或者创造的一种特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