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的陶器的代表器型——小口尖底罐再探

标签:
尖底瓶口小口中华远古史土井仰韶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王玉哲先生的《中华远古史》(2003上人版)是一本较有影响的远古断代史教材。该书第82页有一幅插图,具体介绍仰韶人使用双腹耳小口尖底罐在河中取水的方法。插图附注释:图23尖底罐汲水方法。如图一:
首先这幅插图犯了一个绘画上的错误:图中双腹耳小口尖底罐的两只腹耳位于罐子的正中。事实是所有的双腹耳小口尖底罐的双耳都明显是位于罐子的中部以下的位置。这就是说整个罐子的重心是上重下轻。文科的研究者可能认为这一点无足重轻,理科学者认为在作为一种汲水器时,这一点举足轻重。见图二:
问题一;我们看到双腹耳小口尖底罐的耳朵是位于罐子的偏下腹部。如图一所示取水的话,会出现如下过程:在这样一个双腹耳上系绳子,由于上重下轻,瓶口会下沉入水,继而灌满水,但是,当它从水里提升时水又会倒出来。因为既然重心在两耳之上,装满水的时候重心仍然是在两耳之上的,由于重力作用,当提升的时候瓶口是向下的,所以提出水面的只能是一只空瓶。绘图者应该看出了这个问题,所以将双耳向上画了一点。我认为是绘画者有意为之。有人会说可以用一只手抓住瓶口。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二:
双腹耳小口尖底罐是用来在河里取水的吗?显然不是。任何容器都可以从河里取水,为什么仰韶人要用一个口很小,底很尖的瓶子前往河中取水。路途中想休息一下都不成,因为瓶底是尖的。答案是这种双腹耳小口尖底罐是用来在井中汲水用的工具。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这种双腹耳小口尖底罐普遍出现在北方的仰韶文化遗址群,而几乎同时期的南方的良诸文化却不见这种器型。南方近水,随处可得,随器可得。
细心的人会看出问题三:既然在河里瓶口向下打不出水,在井里就可以汲水了吗?我也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研究的。我的研究结果是:插图一中的绳子拴错了,仰韶人不是这样拴的。
以前历代学者都认定双耳是栓绳子打水用的,我认为不是。这种双腹耳小口尖底罐是用一根麻绳拴在瓶口用于从井中汲水的。当瓶子抛入井中,瓶口会因为重量下沉,水从瓶口进入,随着水进入瓶身,瓶身重量增大而直立。拉起麻绳就得到最大限度的一满瓶水。其实这个实验考古学家很多人都可以做,为什么这个错误的解释一直沿用到今天呢?
问题四:为什么瓶口不能做大一些?瓶口越大,进水越快,装水越多,不是很合理吗?要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就必须从原始的土井开始研究。洹北商城遗址的土井(J1《考古》2010附图)告诉我们,土井是人工开凿的,井壁是凹凸不平的,井身越往下越狭窄。所以汲水器要求不易晃动的细长器型。此外,瓶口越大越倾斜,瓶身越粗越晃动。特别是当井中水很浅时,先落地的是尖底,这时瓶身会自动倾斜,继续装满水。设想如果是平底罐,它就会坐在浅水中,无法取到井水。所以这个尖底设计非常符合力学原理.在水资源缺乏的北方,井的出水少,水层较浅,这种尖底瓶非常适用.
问题五:两耳的作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两只耳朵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罐也有很多没有这两只耳朵的。那些无耳小口尖底瓶,也是用来打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