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县辕村遗址的陶窑质疑

标签:
陶窑陶器炉箅大孔仰韶文化辕村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2006年底开始的山西夏县辕村遗址考古发掘中,专家们挖掘出一座夏代二里头时期的远古遗存,如图:
“陶窑
从剖面图看,这个专家所称的陶窑的构造规模如下:
火孔10个。大孔五个,直径0.12——0.2米。小孔五个。直径0.07——0.1米。
窑箅:长0.9米宽0.8米厚0.15米。
火膛:圆筒状。长1.5米,直径.06米。
火道:0.4米见方。
我们现在假定专家的意见是对的,这座“Y1为二里头时期烧制陶器的小型陶窑。”
同样在这个辕村遗址,出土了很多二里头时期的陶器。其规格是:
A形罐:高20.4厘米。口部直径12..5厘米。底部直径6.6厘米。
B形罐:高18厘米左右。底部直径8——18厘米。
C形罐:残高18厘米。口部直径12厘米。底部直径一般小于口部直径。
其余出土的尊、簋、盆、鬲的规格大致相当。
可以做个实验:按照窑箅上面的火膛大小:圆筒状。长1.5米,直径.06米。如果它是一个陶窑,一次可以烧制陶器十六只左右。合情合理。我们从辕村出土的陶器看,它们都是烧制的很均匀的,说明当时烧制陶器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陶窑只能是陶器坯安放在窑箅上面,在窑箅下面烧柴草,烧制陶器要一连烧很多天,产生大量的草木灰。如果在窑箅上面烧火,第一空间过于狭小,第二火力不均匀,受热不均的陶器坯就会“夹生”。而如果柴草是在窑箅下面燃烧,另一个疑问就出现了,为什么需要十个出火孔,而且火孔大小很有规律:四角和中间为大孔,其余为小孔?同时,无论用柴草在窑箅上面还是在窑箅下面烧制陶器都是不需要这么多的火孔的。要证明这一点其实很简单:烧制一炉陶器试一试!
所以我认为,这个出土文物Y1不是小型陶窑。
我认为,这个Y1应该是Z1,它应该是二里头时期的居民做饭用的:灶
我的理由是,从仰韶文化开始到二里头文化,出土的地穴式房屋遗址中一般没有烧饭用的灶。说明当时的人们是不在自己居住的房屋里做饭的。灶一定是设在屋外的。
从仰韶文化开始应该是氏族公社时期,到了夏代仍然应该是聚族而居,所以他们做饭应该用的是大灶。这个Y1就是这样一个供家族做饭用的大灶。
从使用原理看,似乎用来做饭更加合理。从辕村遗址出土的很多罐形都是圆底,即球形底,考古学称为圜底罐。给这样的圜底罐加热,只能是放在圆孔状的支架上。这就是Y1的五个大孔的用途。其余的小孔是用来排烟的。大孔的直径在0.12米到0.2米之间,比上述ABC三种圜底罐形略小,用来加热非常吻合。当地的专家不妨可以试一试的。山西夏县辕村遗址同时出土了很多圜底罐也由这个灶从另一方面证明它们之所以是球形底是为了在灶眼上加热时更平稳,受热更加均匀。我们也从中感受到我们的远祖的聪明智慧。
所谓窑箅就只能解释为炉箅了。炉箅上面是炉膛用来烧火,烧完以后的草木灰通过炉箅漏下去,积累多了可以掏走。这样的灶一次可以给五个罐加热。大约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五个大型电饭锅。可以满足几十个人的饮食。在炉膛尽头的地方开了三个小孔,其原理是炉膛尽头空气供应不充分,需要空气量比较大才能燃烧充分。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就可以说明在二里头时期的辕村,人们除了聚族而居以外,其实行的也是家族配给制。人们是在一种类似“氏族食堂”里就餐的。
同样在这个山西夏县辕村遗址出土了一个仰韶文化的地穴式房屋遗址F14,里面有一处类似灶的龛。它“现存宽1米深0.55米高0.6米。”它是不是仰韶时期的灶呢?我的答案:它不是仰韶时期的灶。原因是它“底部、壁面及土坎各处均有长期烧烤而形成的红烧土硬面。厚约0.03米”。试想:如果它是一个灶的话,它的红烧土硬面绝不会只有三厘米的厚度。所以这个所谓的“灶龛”,充其量只是远古人冬天取暖用的火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