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中国远古最早的尺!
(2009-10-20 09:09:42)
标签:
尺骨桡骨木杆陶寺遗址《新华词典》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尺骨:人和脊椎动物前臂长骨之一。人的尺骨和桡骨分开,位于小指侧。《新华词典》
“荒唐,你研究远古史讨论桡骨和尺骨干什么?”一定有人会问。我昨天研究了一夜,收获很大。也许对这个问题的溯源是我对远古史的一个不小的贡献。
桡是尧舜的尧。尺是一尺的尺。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许宏博士在他的博客上转载了《山西日报》的一篇关于陶寺观象台的考古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尧时期的一尺该是当今的多少公分?他(负责陶寺遗址考古的何驽博士)为此又绞尽脑汁了。猛然,他想到了尺骨。古人将肘弯和手掌之间的小臂称为尺骨,这尺骨的长度是多少?他查阅了汉族男性体质测量资料,尺骨长度大致都是25公分。看来25公分就是尧时期的一尺”我也查阅了文献资料,这个“尺”的长度内涵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朝代尺的长度是变化的,尧时的尺到了商周就不再是25公分长:
何驽博士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应该知道即使全世界人的尺骨都是长25公分,也无法证明尧时一尺就是25公分。因为自尧以后尺的长度一直在变,而人的尺骨的长度却一直没有变化。
何驽博士的贡献在于发现了陶寺遗址中倚在王者大墓的木杆,“那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呀,这根木杆发现迄今已经过去了几年,可是还没有脱去神秘的面纱。这根竖立在王墓的木杆,它的上面涂有黑色、绿色和红色标记的漆,旁边壁龛里还放置着具有圆形小孔的玉器——戚。”“而这根木杆(即圭,华注)上红漆的标记与25公分恰好形成某种比例关系。”《山西日报》最后,考古人员依据这个基本标准25公分为一尺,按照《周髀算经》中有“周髀长八尺”的记载做成了25×8的表。最终完成了测量日影长度的实验。
其实在特定地点,不管一尺的长度是多少公分,只要圭和表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制造,这个测量日影长度的实验结果就是准确的。
但是,我和何驽博士一样,坚信尧时一尺是25公分!首先因为桡和尺在春秋时就已经是普遍使用的度量衡工具了。我和何驽博士也有不一样,就是我的结论是有文献依据的。
《说文》“尺,十寸也……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说文》“桡,曲木也。”
关于桡是曲尺的记载在《易经》《考工记》《月令》《左传》里都有记载。但是在西周以后它的长度缩短为23.1公分了,这是周的度量衡标准。所以最早被用来作为尺度的人骨是桡骨而不是尺骨。只是因为两者的长度一样,所以可以通用。但是在尧的时代却是因桡骨而得名,也就是因尧而得名的(见下文)。
“桡骨:人和脊椎动物前臂长骨之一。人的桡骨位于前臂靠拇指一侧。”《新华词典》
其次是从字的产生时期看,尺这个字是卜辞以后的周代产生的,而尧不仅见于卜辞,而且可能更早。说明桡骨的名称在先而尺骨的名称在后。桡骨得名于尧,("尧迁晋南后,其后裔受封于唐国,尧为其谥号"《史记·五帝本纪注》) 而尺骨应是“一尺之骨”的意思。所以尺骨的得名应该来自桡骨作为唐尧时代的量度工具的应用。
第三,桡骨和尺骨平行,长度和尺骨相等。汉族男性桡骨和尺骨一样都是约25公分长。
第四,桡骨为什么叫桡骨?这其中有历史的记忆。桡者,尧也。卜辞以前有“尧”字无“桡”字。它说明在尧的时代(陶寺时期),人们是用桡骨(或尺骨)来丈量长度的。这是一种以尧的名字命名的常见工具。它的长度依据的就是桡骨的长度——25公分。
第五,桡骨和尺骨的解剖学特点是:桡骨比尺骨略短且粗,因为结实,不易折断,所以更适合用来作测量工具。
桡骨,长25公分,这个长度是尧时的一尺。它的名称早已被铭刻在中华远祖的骨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