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的十月历法(上)
(2009-07-25 06:34:14)
标签:
《夏小正》物候农事织女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夏小正》应该是夏代的农事历书。它的文字极其简朴、艰涩、深奥,所以古来解释者颇多,争议也颇多。尤其是该书中被后人篡改的地方较多,使得这篇极其简单的文字看上去疑窦频出。
《夏小正》应该说最早是凭借口口相传而世代流传的。因为是农事历书,秦始皇焚书时躲过了秦火一劫。但是它却没能躲过后世文人的刀笔篡改。
《夏小正》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①天象;②物候;③农事。在这个范围以外的记载应该都可以看作是后来篡入的内容。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夏小正》不涉及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官吏。
我在认真研究了《夏小正》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夏代一年只有十个月,每个月三十六天。
最科学的证据是书中“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养日又叫永日,养夜又叫永夜,分别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和黑夜。就是夏至日和冬至日。从古到今,这两个日子是不会改变的。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正好相隔半年时间,而夏历的夏至日和冬至日只相隔五个整月。这是夏时一年只有十个月的铁证。
但是《夏小正》记载有一共十二个月的物候农事。其中的十一、十二月内容如下:
“十一月:王狩。陈筋革。啬人不从。陨糜角。”
“十二月:鸣弋。元驹贲。纳卵蒜。虞人入梁。糜陨角。”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夏历的夏至到冬至是五个月时间;而冬至到翌年夏至却是七个月时间的间隔。我认为上段内容共三十三个字是夏以后,文人因为不解或者别有用心的篡入。前一种篡入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不理解而误以为《夏小正》十个月内容是缺了两个月,所以自作聪明的补齐全书。我的理由如下:
所谓物候是指与天象、气候有关的生物周期性现象。在《夏小正》中,应该是每个月独有的物候现象。上述“糜陨角”显然不具物候的季节典型性。麋鹿陨角现象每年冬天可以持续四个月之久。对于十一月,十二月连续出现“糜陨角”,何新感到不理解。其实它不是按月出现的物候,即使在一月二月出现也是正常的。但是《夏小正》这样的农事历书中不应该有这样的模糊的物候记载。
此外,和前十个月相比较,“王狩,陈筋革。……纳卵蒜。”(直译为:帝王冬狩,陈列兵器……向王室进贡卵蒜。)在书中很少提到王室的活动(两次,另一次算不上活动,“王始裘”),此前内容均是民间生活。
第三,啬人和虞人都是地方官吏,也是在十一月十二月仅见的两次提及。鉴于上面的三点,《夏小正》中十一月十二月的大部分内容均与前十个月内容和风格上反差都太大,篡入的可能性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前面十个月已经从天象、物候、农事三个方面详细记载了全年的农事,十一月十二月也明显为赘笔。
从天象看,十一月十二月独无天象记载。而前十个月的记载表明:
“正月:鞫则见。初昏参中。……
二月: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昂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在一到十月中,星象完成了周天360度的旋转,所谓年初起于玄枵,年末复止于玄枵也。因为十个月里行走周天,所以每个月运行接近36度。这点已经有天文学家证实了。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详情参见何新《<楚帛书>与<夏小正>新考》所引.
因为一年只有十个月,所以《夏小正》中的物候和农事和《礼记·月令》里每年十二个月的物候与农时就有了前后的不一致。下表列出了公历和夏历十个月的对应关系,为了对比物候和时间的方便,我同时列出了二十四节气和夏历的关系,但是读者务必了解在夏代时还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提法:
夏历 |
正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上半年结束 |
公历 |
2.1—3.8 |
3.9—4.13 |
4.14—5.19 |
5.20—6.24 |
6.25—7.30 |
节气 |
立春雨水惊蛰 |
春分清明 |
谷雨立夏 |
小满芒种(夏至) |
夏至小暑大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