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阳客何平
山阳客何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161
  • 关注人气:1,4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家界的巧取与豪夺

(2014-08-14 08:30:00)
标签:

张家界

百龙天梯

山间美景或成美阱

曲径向前难免向钱

最昂贵的交通工具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张家界的巧取与豪夺

最近去了一趟张家界,这是我第二次游览张家界。上次去张家界还是19914月,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二十多年前,张家界开发不久,还没有建立索道,山中的许多步道也是比较原始的,坎坷不平,我们是步行登上黄石寨的,那时山顶上还没有什么房子,在建一座楼阁。

张家界的景色自不必说,能够冠以国家森林公园的名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的5A级风景区,当然非等闲之处,然而,山间美景或成美阱,曲径向前难免向钱。

到张家界旅游,钱是必须准备充足的,有很多必花之钱,而且还必须小心,不要花冤枉钱。

先说说二十多年前的事吧。

当时我们是和江苏、湖南、北京一批研究农村经济的学者去的,当地政府(那时叫大庸市)出面接待,所以免去了150/人的门票,那年头这门票可是在全国景点名列前茅的高价。但在游览时,还是有人着了道。几位老兄在山上看见一个卖桔子的姑娘,主动让他们免费品尝,也不劝他们买,只是提出能不能帮助换一些零钱,她把100张一元的纸票兑换成一张一百的大票,说带起来可以方便些。这几位吃了人家的嘴短,就同意了。姑娘把一叠零票让他们数,然后接过了他们的一张一百的,正当他们要离开时,姑娘突然说:“不好意思,让我再数一遍。”于是又当着他们的面数了一遍,说没错把钱还给了他们。等他们走了好远再拿这钱买东西时,才发现只有60多张,知道上了当。我笑他们,十多块一个的桔子,肯定是特别好吃的。

那时山边路旁还有很多算命的。有一位老者垂着一尺来长的白须,很有些仙风道骨之貌,算命的人还不少。他看见我,一定说我有贵人之相,要给我算。我说,你算命,是麻衣神相还是诸葛神算呀?他怔了一下,说是麻衣神相。我说,现在都是八卦了,那些都过时了。你会吗?他立刻对我恭敬有加,说,我正在学习,我们可以切磋一下。我笑笑走开了。

这次去,这些卖桔子和算命的已经看不到了,虽然都是些小骗局,但毕竟也还得有魔术师的身手和察颜观色的江湖套话,现在则好像更简单与直接了。


张家界的巧取与豪夺

张家界的巧取与豪夺

张家界的巧取与豪夺

现在张家界的一些著名景点,你都会看到一把两把遮阳伞,下面有铁制的梯架,有人站在上面,挂着相机,吆喝着帮你照相。他们站踞的是最能拍到全景的有利地势,号称专业摄影。一般是20元一张,立等可取。如果你还不愿意,他会说,用你的手机,我帮你照,2元一张,包你满意。你刚站好,他嚓就是一张,让你摆个“泡司”,又是一张,再举起双手,接着笑一个,嚓嚓嚓,不到两分钟,把手机交还,说“一共五张,十块钱!”生意真是好做呀!

在景点之间的交通车站,一般都有很多商铺,而游客上下车是必须经过的,不论你买还是不买,用栏杆“请君入围”,让你兜上好远才得走出,这也是一种半强迫的兜售行为吧。

如果说上面种种都还可以选择,属于“巧取”的话,那么门票与索道、电梯、小火车之类我以为就是“豪夺”了,因为只要你来张家界,这些钱是必须花的。

先算一下每个人的费用:门票245元,到天子山上山索道67元,下山电梯72元;到黄石寨索道往返118元,游十里画廊小火车单程58元,总共是560元。


张家界的巧取与豪夺

张家界的巧取与豪夺

张家界的巧取与豪夺

这钱非给不可,否则步行爬山,别说一般人吃不消,就是能走下来,两天是不够的。我并不反对索道、电梯和小火车收费,问题是收费的标准和依据,我问工作人员为什么这么贵,她的回答是:这是拿钱换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嘛。这话真是经典!

值得一说的是从天子山下来时的所谓“百龙天梯”,堪称世界第一,有书法家沈鹏题字“世界第一梯”为证。电梯运行高度326米,从上到下只需要158秒。因是“世界上最高、运行速度最快、载重量最大的电梯”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我算了一下,按现行的票价,折算每公里约人民币200元。据我了解,在北京首都机场如果包一架专机去上海虹桥机场,只需要40000元,两地约1000公里,折算为每公里40元。也就是说,这电梯的费用约合专机的五倍,这恐怕也是最为昂贵的公共交通工具了。我觉得凭这一项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钱是谁都想赚的,巧取是民间赚钱的手段,而豪夺则是“公家”敛财的方法;

巧取在不断改进、锐意“创新”,豪夺则一如既往、变本加厉。

不是说一定要免费游览,只是巧取与豪夺能不能少一些呢?

这是在张家界自然遗产之外我的一点感受,很深重,所以先写了出来。不知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之类,但肯定不在遗产的范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