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车夫,幸遇三位恩师指点,让我从贫乏困窘、空虚无助的精神生活中走出。这些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我一直把孙成熙老师1989年写给我的一封手札带在身边作为座右铭,今天是恩师孙成熙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日,睹物思人,我看着案头这片薄纸真是悲欣交集。
1987年,在我高中毕业前,父亲的单位给子女优惠免费学习公共汽车驾驶的机会并可以安排就业,我就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来到了淄博市公共汽车公司成为一名客车司机。那时候,我有一样爱好,就是集邮。恰好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邮票上的科学文化知识竞赛”,我幸运的通过了初赛,参加淄博市选拔赛,在那次的比赛中我跟孙老师之子孙大江争夺淄博市唯一一个参加省选拔赛选手的资格,在关键的抢答时,孙老师让大江故意把这个机会给了我。至今,我非常感谢那次参加比赛的机会,让我结识了孙老师和孙奉俊、杜文经、王蔚等很多对我后来的工作、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朋友们。
我那时工作的单位距离孙老师的工作单位很近,都在博山赵庄。每天我下班后就骑着自行车到劳动局技校孙老师的办公室求教,孙老师那时已经是全国闻名的邮学家,但他不仅从没有一点架子,还把我当成他的忘年交,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从1988年到1990年这两年与孙老师相处的日子改变了我很多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与方法,在这时形成的一些学习和生活习惯我至今受益无穷。
孙成熙老师学识广博,治学谨严,长于邮票暗记研究,还擅摄影、篆刻,并能双手同时写不同字体的书法。刚刚认识孙老师的时候,我除了会开车啥都不懂,直把孙老师当神一样敬仰,奢望如果能像孙老师那样成为通家那多么了不起啊!那时候,孙老师是淄博市劳动局技工学校调研员,每周上三天班。从那时起,我每周有3个下午是在孙老师的办公室度过,听孙老师给我讲他的经历,讲他在邮票暗记研究上的研究成果,兴之所至,孙老师还会教我篆刻、写写诗词、谈谈书法……
“自古勤奋即天才,功到自然茅塞开,虚心广泛求师教,不尽学问滚滚来。”这是孙老师题赠给我的一首诗,那时,他经常鞭策我应该继续读书,不要仅仅满足做一名客车司机,让我走出博山看看,说眼界宽了世界才大。他还教给我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不是多读书就有好处,一定要先有慧眼,会选书就事半功倍,眼一定要高,不要怕眼高手低,只要眼界上去了,功夫早晚会上去的。应该说没有孙老师的激励和鞭策,我不会再继续拿起书本,不会再继续考学,在这一点上,孙老师是赋予我慧命的再生父母,而跟随孙老师的日子更是我青年时期最难忘最快乐的记忆。
孙老师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教给我学习的方法。
我的知识结构不是在正统的国家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我在初中就不是好学生了,但也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历史课的张锡玲老师。她培养起我对历史的兴趣,当我喜欢某一个学科,我会首先买两本书来看,一本是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一本是这个学科的历史,两本书互参对快速了解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常识极其方便,这个方法是从孙老师和张老师那里受教的。后来,我跟随国毅力老师学习摄影的时候,对于照片构图的理解更是得益于孙老师在研究邮票暗记和篆刻时采用的方法,比如呼应、对比、平衡,这些理解完全是互融互通的。直到今天,我在理解报纸版面的图片使用、版面上视觉元素的关系处理时,都得益于80年代末我在孙老师办公室里度过的那些时光。
光阴荏苒,孙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而他对我的教诲、对我的影响却依然隐现在我生活的每一分钟;他的精神、他的光芒依旧活在这个世界,并且会继续影响后来者,影响每一个跟他有缘的人,帮助他找到合适的学习和生活方法,帮助他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孙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