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勒松—北极科考大本营
—
北极旅行日志(五)
作为各国北极科考的大本营新奥勒松(Ny-Ålesund),七月底,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北极燕鸥一边忙着哺育幼鸟,一边驱赶可能带来威胁的游客;白颊黑雁成群结队游弋在湖中;而金眶鸻则安安静静地卧在苔藓地毯中孵蛋;空气中充斥着各种嘈杂的鸣叫,据说北半球鸟类有六分之一在北极繁育后代,这里的科学家们一直努力维护着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

(北极燕鸥习惯把窝做在苔原上,夏日的新奥勒松便随处可见这样的温馨景象)
7月29日阴雨
坐标:新奥勒松(Ny Ålesund 78°55′N
11°56′E)
关键词:黄河站 北极燕鸥
早上一拉开窗帘,发现船竟然靠岸了,下面就是码头,我们来到了位于北纬78°55
东经11°56的新奥勒松—世界最北端的人类永久居住地,已经有十个国家在此设立了极地研究站,包括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2004年建立),也是整个航行中唯一可以遇到同类的地方。

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新奥勒松位于斯瓦尔巴德西北海岸最大的峡湾—康斯峡湾(Fjord of
Kongsfjorden)的南部,这里从巨大的北极苔原到积雪覆盖的群山,还有深入海洋的雄伟冰川,壮美的景色堪称斯瓦尔巴德之最,也是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最北部地区。


(码头停满了摩托艇和桅杆船)
下了船,我才发现外面飘起了细雨,阴冷阴冷的,今天是登陆以来天气最差的一天。码头上的示意图使用的是英语、挪威语和德语,如今的新奥勒松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小镇,黄绿色的苔原上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三四十栋简易房屋,共同构成了“北极村”。作为挪威在斯瓦尔巴德群岛最大的人类定居点,幸运的是这里远离了二战的炮火袭击,完整保留了下来,直到1964年,挪威政府在此设立卫星接收研究中心,成为第一个建北极站的国家。此后,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纷至沓来,最近几年,又增加了中国,美国,韩国,印度等考察站,目前共有十个国家在此设站,新奥勒松已经成为北极科考的大本营。挪威政府将这里发展为专门的科学研究区域,禁止游客和其它人员在此过夜或长时间逗留,从而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原始地貌,方便科学家对于北极展开研究。

(指示牌上使用挪威文,英文和德文)


(印度站)

除了各国考察站的房子,甚至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温室”,里面生长着无土栽培的绿色蔬菜,在荒凉的新奥尔松,这抹绿意显得格外亲切。虽然没有常住居民,但新奥勒松邮局、酒吧、小卖部、码头、机场,一应俱全。只是因为居民稀少,酒吧和小卖部都是定期开放。中心区域三十分钟就可以走完,我们在这里呆了整整一个上午,参观了关于新奥勒松历史的小博物馆,还在世界最北的邮局买了邮票,盖了斯皮茨卑尔根的纪念邮戳,我还找到了一本关于斯瓦尔巴德的书籍,不能免俗地做了所有游客会做的事。

(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寄过明信片了,但在世界最北的邮局还是破了例)
终于找到了黄河站所在的那栋二层小楼,门口那对石狮子十分醒目。2004年7月28日是北极黄河站诞生的日子,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在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据说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这是一所绛红色的简易房,旁边紧挨着的是韩国站和法国站。“也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研究人员在这里工作?见到咱们说不定很兴奋呢。”同伴们这样说着上去敲门,没想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船上的其他几个中国人不知怎么进去了,在屋里冲我们招手,这次航行的船上,二百游客中只有包括我们在内的12名中国人。然而,却也是最幸运的,因为所有游客中,只有我们进入到了科考站内部参观。兴冲冲推门而入,这时刚好站内工作人员从二楼上下来,看到大家并没多少热情,一问才知道,这几个月是他们见到中国游客最多的日子,按他们的话说,一天三拨吧,都是邮轮上下来的。估计世界上再没有中国游客到不了的地方了,连北极科考站都成常规景点了。




这些科考人员都是短期的,北极站没有常驻人员,大家轮流过来,这一次来的是医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此外还有中国地质大学的几个学生。临近中午,他们正要去吃饭,原来挪威政府不允许各个站自己开伙,统一由挪威国有王湾公司(Kings
Bey)
负责向各国考察站提供食宿等后勤保障,一来方便各国队员集中精力从事科考,二来也可以有效管理,避免环境污染。于是这座“大食堂”便成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交流的好场所。


(王湾公司掌管着新奥勒松居民们的吃住行)
说起来,王湾公司本是一家挪威的采矿集团Kings Bay Kul Compani (Kings
Bay Coal Company –
KBKC),1917年在新奥勒松建立了煤矿开采地,一度居民达到200人,还有一所学校。然而因为矿区条件恶劣,严重事故不断,加上1957年全球煤矿行业亏损严重,王湾公司的巨大投资没能取得相应回报。到了1962年,一场夺去21条矿工性命的重大矿难,终于导致了矿山被最终关闭的命运,当时的挪威总理Einar
Gerhardsen也为此下台。后来挪威人注意到这里未受污染的环境,于是建立起考察站,科考队员成为这里的主人。从九十年代开始,挪威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新奥勒森的科研和后勤服务设施。在新奥勒森,像探空火箭,大气环境研究设备,以及很多观测数据,各国考察站之间是可以共享的,成为新奥勒森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来此建站的一个重要原因。从2007年的30人,一直发展到现在的150人(夏季),60多座建筑拔地而起,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这里探求海洋、大地和大气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变化。

(当年运煤的小火车已经成为了历史文物)

盛夏时节是科学家最活跃的时候,各种研究活动在夏季频繁展开,不过此刻我却一个人影都看不到,只有不时飞过的各种鸟儿。前一天关于新奥勒松的讲座中探险队员特意强调了两点注意事项:第一不可以随意触摸任何野外放置的科考设备;第二,不可以惊扰哺育期的鸟儿。虽然很小心,但还是无意间冒犯了火气最大的北极燕鸥(Arctic
tern),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

这种小鸟长得颇神奇:黑色头顶像戴着一项呢绒帽子,长喙和双脚却是鲜红的,身体上面的羽毛是灰白色的,若从上面看下去,和大海的颜色融为一体,但身体下面的羽毛都是黑色的,海里的鱼若从下面望上去,也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平时它们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或其他动物,但在繁殖季节却极具攻击性,为了驱赶入侵者,保护巢内的鸟蛋或者小鸟不受伤害,它们会猛烈俯冲下来,用喙或脚进行攻击,严重时可以啄伤人。由于鸟窝和地面颜色相似,而且数量众多,无意间闯入它们领地的情况经常有,这不同伴儿一不留神,于是鸟爸爸立刻升空“迎战”,俯冲下来啄着同伴儿的头部,好在有帽子,否则给坚硬的喙咄一下也不好受。不远处的海滩上,我看到一只几乎和沙滩颜色一样的雏鸟,毛茸茸的非常可爱,就是一点都看不出它未来会变成白色精灵。母亲刚刚离去捕食,小家伙安静地在水边等候着,等着妈妈带回的小鱼小虾。北极燕鸥辛苦穿梭着,每次将胃里反刍的食物喂给小鸟不过两三分钟,便又要飞回海里捕食,简直是模范父母。

(恰巧拍下北极燕鸥一头扎入海中的情景,冲刺的速度极快)
(毛绒绒的小家伙在等着妈妈捕食儿归来,除了嘴巴真是一点都不像它妈妈)
在冰岛我们就听说了这种烈性子鸟儿的很多故事,北极燕鸥具有十分神奇的迁徙本领,在北极繁殖,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行程约38000公里,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长的鸟儿,说是鸟中之王也不为过。由于北极燕鸥总是在两极的夏天中度日,而两极夏天的太阳是不落的,所以,它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捡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多万公里。如此小的身躯却有着巨大的能量,自然界的又一杰作。

(路边一只漂亮的金眶鸻(Ringed
Plover)正在安静孵蛋,大家全部绕行)


(白颊黑雁也是这里的常客,它们是一群讲秩序的“北极公民”)

除了北极燕鸥,我还发现了一群白颊黑雁(Branta
leucopsis),这种斯瓦尔巴德夏季最常见的鸭科黑雁属冷水性海洋鸟类,比北极燕鸥的脾气温和多了,也挺漂亮,多是成群结队地行动。湖边,一群黑雁溜溜达达,它们倒不畏惧人类,也不挑食,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也吃根和植物种子,冬季有时还吃麦苗等农作物的幼苗。迁徙时常集成大群,白天飞翔,傍晚降落到湖泊等水域休息和觅食,唯一的缺点是常常发出高叫声,极为嘈杂。

(挪威最伟大的探险家阿蒙森)

新奥勒松的小镇中心,有一座挪威最伟大的探险家阿蒙森的半身雕像,他目光严峻,面向北极点方向。近代的新奥勒松同样见证了不少人类探险史的奇迹,比如那座海湾边的高塔,是用来系飞艇的,1926年5月11日上午8时50分,挪威著名探险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美国的爱尔斯沃斯(Lincoln Ellsworth)和意大利的飞艇设计师诺比尔(Umberto
Nobile)从这里出发,驾驶“诺加号”(Norge)飞艇,经过16小时40分钟的飞行顺利降落在北极点。阿蒙森也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既到过南极点又到过北极点的人。然而仅仅两年后,为了营救战友,阿蒙森再次从这里出发前往北极,却从此一去不复返。今天,探险时代虽已过去,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他们的信念和勇气、热力和坚强,无论在什么时代,这种精神和意志都是需要的,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新奥勒松组图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达路德邮轮北极旅行日志

中国人免签的北极探险起始点
北极熊出没,请注意 斯瓦尔巴德峡湾的秘密
贝尔松,恐怖的鲸鱼坟场 走进中国科考黄河站
徒步新奥勒松14号冰川
揭开摩纳哥冰川的面纱
探秘北极火山口
北极捕鲸人墓地

来北冰洋游泳吧
夏日北极狐的故事
深谷瀑布险滩

“海上玫瑰”女探险队员
走近极地勇士
海达路德“前进号”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