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松,鲸鱼的地狱
—
北极旅行日志(四)
17、18世纪的贝尔松(Bellsund)是鲸鱼的地狱,它们被猎人引诱到海湾,发射捕鲸叉击中后,等着鲸力竭气尽然后拖上海滩攫取鲸油和鱼皮,一时间被宰杀的鲸鱼无数,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臭,尽管斯瓦尔巴德的捕鲸年代已成为过去,但成堆的鲸鱼枯骨却依然让人不寒而栗。

7月28日晴
坐标:贝尔松(Bellsund
77° 37 N)
关键词:海雀鸟岩 鲸鱼墓地
当我踏上陆地的那一刻,就已经嗅到了空气中的十足野性。一副驯鹿头骨寂寞地躺在山脚下的苔原上,不远处散落着其它骨骸,不知道是被北极熊杀死的还是自然死亡,我小心翼翼地绕过它,随之又在脚下发现了一只海鸟的尸体,看样子刚死去不久,羽毛还很完整,应该很快就会被北极狐发现吧,这种食腐动物是这一地区的常客。


船停靠的这个开阔峡湾名叫贝尔松,也属于斯皮茨卑尔根国家公园。159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William
Barents)第一次发现贝尔松时,他简单地认为不过是个小海湾而已。1610年英国探险家乔纳斯• 布尔(Jonas
Poole)认真勘察了贝尔松之后,将这个峡湾正式命名为Bellsund,Bell的名字来源于海岸南部那座钟型(bell-shaped)山脉Klokkefjellet。1612年,荷兰人威勒姆(Willem
Cornelisz van
Muyden)第一个试图在这里捕鲸,但没能成功,因为他的船队里缺乏擅长捕鲸的巴斯克人。第二年,巴斯克人,荷兰人和法国人的捕鲸船相继到来,但不是被英国船队驱赶便是要付上一大笔罚金。1614年荷兰人同意将贝尔松交给英国人,但只有短短一个捕鲸季。1615年荷兰人在贝尔松岛南部建立了非永久性捕鲸站,之后又被英国人占领。从17世纪的荷兰英国捕鲸活动开始,18世纪俄罗斯狩猎者成群涌来,20世纪挪威的冬季陷阱捕猎者和矿业开采也热热闹闹,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除了夏季偶尔到来的游客,这里有着死一般的静寂。


(拿着探险队员的来福枪,猫猫也感受一把极地生活的刺激)
上午我们先登陆的是贝尔松的Vårsolbukta,这块五十公里长,十公里宽的台地是从前俄罗斯捕鲸人的大本营和挪威人的采矿地。斯瓦尔巴德的挪威语地名都很难记,Vårsolbukta
的名字取自摩托艇“Vaarsol”号,来自挪威北极圈中最重要的城市特隆姆瑟(Tromsø),这是一艘1914年挪威斯瓦尔巴德探险队使用的船。


面前这座孤零零的小木屋名叫“Camp
Millar”,是Vårsolbukta地区仅存的三栋木屋遗址之一,从海边便可看到,由于斯瓦尔巴德行政长官对这一地区人类文化遗址一向爱护有加,于是它们被很好地保护了起来。这些木屋都和那个北方开采公司有关(the
Northern Exploration
Company,简称NEC)。1906年,勘矿者,也是NEC的创始人—英国人欧内斯特.曼斯菲尔德(Ernest
Mansfield)占领了贝尔松,吞并了包括Van Mijenfjorden, Van Keulenfjorden,
Recherchefjorden 和
Braganzavågen在内的几处地方。1908夏天,为了勘探黄金和白金资源,曼斯菲尔德在当地建起了过冬用的房屋,“Camp
Bell”是最早的一栋,1910年又在其东面修建了“Camp Millar”。


冬天,这里的气温会降到零下40摄氏度,终日不见太阳,北极狐在冰雪中游荡,人们只能在在炉火边打发时间,思念着陆地上的亲人,漫长的冬夜还要提防北极熊的袭击,我无法想象这简陋的小木屋如何熬过极地的寒冷,虽然短暂的夏天让这里充满生机。此刻脚下踩着厚软的苔原,苔原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永久冻土阻挡了植物向土壤深处扎根,这些匍匐在地的苔藓恐怕已经有几百年了,一定见证过捕鲸人和采矿者的艰辛生活吧。


(地上新鲜的驯鹿粪便)

(捕鲸者驻地附近的土地都很肥沃,滋养了不少植物)

然而这个风景秀丽的海岸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被称作“春天的太阳”(spring
sun),早春时节野鸭便开始在这里短暂停留,筑巢觅食,以便继续向斯瓦尔巴德北飞或者抵达格陵兰的东北部。这片厚厚的藓类冻原是许多鸟儿青睐的栖息地,岛上最出名的是一处小海雀(Little
Auk)聚居的鸟岩。小海雀可算得上是北大西洋最小(150克)和数量最多(4000~8000万只)的海鸟,它们以格陵兰岛和斯匹茨卑尔根岛海岸岩壁为栖息地,靠捕食小型浮游动物桡脚类(copepod)为生,据说每天能捕获多达65000个。聪明的小海雀会找出冷洋流区域,因为格陵兰岛和斯匹茨卑尔根岛之间的弗拉姆海峡中来自北冰洋的冷流是富含脂肪的磷虾的家园。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食谱及捕食方式,小海雀成为了这一区域气候变化的指标。

(云山雾罩中便是鸟岩)

鸟岩的位置很高,我们也只能在山腰处通过望远镜观看,这是不少西方人非常喜欢的户外活动。只是在攀登的过程中,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脚下苔藓湿滑,登陆靴不像户外徒步鞋,底部比较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更何况两部相机的分量,爬到一半我便有些犹豫了,加上我们已经是最后一拨客人,大部队都已经回到船上,时间也不够,最终放弃了,没能拍摄到可爱的小海雀。
下午,我们又来到贝尔松南部的Bamsebu,这里的景象更令人震惊。一上岸便看到大量鲸骨如小山般堆积在那里,据说这些都是截止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捕捉的白鲸骨骸,多达550头。这种样子很萌的鲸鱼曾经遍布巴伦支海沿岸,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这些发着惨淡白光的尸骨山便是最好的佐证。由于只需要攫取鲸油——介于鲸鱼表皮与肌肉层之间的一层油脂,熬成油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生活或日用品。而不要肉(当时的人还不知道鲸肉的价值),因此大量的鲸鱼暴尸海滩,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腥臭,绵延数公里。

第一批造访北极的捕鲸人曾夸耀说,那里的鲸鱼多到可以踩着鲸背上岸,这个消息引发了全球性的捕鲸热潮。各国捕鲸船接踵而至,这些捕鲸船加强了船壳结构,以抵挡冰块的撞击。有些船只运气较差,陷入冰冻的海里达数月之久。人们看到高挂在船桅上的鲸鱼额骨迎风招展,那是丰收返航的捕鲸船,以此来炫耀此行胜果。在漫长的航行中,捕鲸人带着各种工具,常见的武器是标枪,其末端绑着一大捆绳子。中标后的鲸鱼下潜时绳子会不断伸展开,使鲸鱼无法逃脱。一般标枪是用软铁做的,如果被鲸鱼弄弯了还可以扳直。当受伤的鲸鱼筋疲力竭,最后浮上来换气时,就改用长矛近距离将它刺死。


1863年可视作鲸的命运转折点,这年,一个叫斯文德•佛恩(Svend
Foyn)的挪威人对传统捕鲸工具做了重大改进。他把捕鲸叉分成叉头和叉杆两部分,中间用高强度绳索连接。这是捕鲸工具一项革命性的发明,意味着鲸一旦被刺中几乎无法逃脱。捕鲸人要做的就是发射捕鲸叉,然后等着鲸力竭气衰。现代捕鲸叉迅速提高捕鲸的效率,这之后,挪威人又发明和改良了更多的工具:蒸汽驱动绞盘,它能让捕鲸船拖动更重的鲸;捕鲸炮,能发射更重更坚固的捕鲸叉……鲸类悲剧的高潮终于开始。一个例子是北极露脊鲸,曾是北半球海域分布较广的鲸类。1611年前,格陵兰岛以东、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以西辽阔的海洋中还生活着5万头以上的北极露脊鲸,到了1911年,这里的露脊鲸几乎被屠戮殆尽。1848年,人类在白令海峡水域发现大量北极露脊鲸,又是一顿长达50年的“盛宴”,其结果是到了1899年,这里60%的北极露脊鲸消失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记录了曾经的存在与永远的消失。

鲸鱼死后,各种切、剥的工具就派上用场了。切割鲸鱼时,站在鲸鱼滑溜的背上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水手便在鞋底套上尖锐的硬刺,像带钉子的登山鞋一样。随后炼油锅也粉墨登场,炼油锅成对儿架在捕鲸船的甲板上,锅下生火,以把满锅的脂肪熬成油。鲸油用勺子舀出来,冷却后倒进大桶里储存起来。除了鲸油、鲸脂,鲸须也是一宝,韧性和弹性都很好,在各种合成材料问世前,常被用做欧洲贵妇的束腰、伞撑、领撑等,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由于弓头鲸的鲸须丰富,成了商业捕鲸的最理想对象。这些对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都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只要捕到一头鲸,光鲸须带来的收入就足够一条船两年的航行所需。

沿着海滩走过去,不时见到捕鲸船的残骸,在Fleur de
Lyshamna海湾处,一艘比较完整的船只倒扣在海滩上,这座海湾的名字来源于“波旁亨利王子号”(Prince Henry of
Bourbon),曾在十九世纪晚期绘制出此地的地形图。海滩上那三艘船只残骸则属于来自特挪威隆姆瑟(Tromsø)的捕白鲸者英格瓦.斯万森(Ingvald
Svendsen),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Bamsebu(原名Ingebrigtsenbukta)这座整个斯瓦尔巴德独一无二的白鲸处理场正是由他建立起来的。这些建筑连同周围散落的捕鲸工具,鲸鱼白骨,船只残骸等一起构成斯瓦尔巴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这里的房屋门窗钉上了带有突出钉子的木板,墙上还留着爪子抓出的痕迹,毫无疑问,这里曾经有过北极熊的光顾。


(这就是过去人们的厕所)

很难想象这风景如画的峡湾曾经是一个如此血腥的屠宰场,二者形成的鲜明对比是贝尔松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看看森森白骨,昨日白鲸的命运,或许就是明天人类的下场,然而杀戮,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旧(比如日本打着科研目的的捕鲸行径),海洋生态系统有着完整的生物链,不需要人类“帮忙”调节,如果哪天人类灭亡了,一定不是因为灾难而是因为人类自身的贪婪与狂妄。
贝尔松组图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达路德邮轮北极旅行日志

中国人免签的北极探险起始点
北极熊出没,请注意 斯瓦尔巴德峡湾的秘密
贝尔松,恐怖的鲸鱼坟场 走进中国科考黄河站
徒步新奥勒松14号冰川
揭开摩纳哥冰川的面纱
探秘北极火山口
北极捕鲸人墓地

来北冰洋游泳吧
夏日北极狐的故事
深谷瀑布险滩

“海上玫瑰”女探险队员
走近极地勇士
海达路德“前进号”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