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介意自己孩子是脏孩子
(2012-06-14 07:04:54)
标签:
脏孩子脏衣服健康天性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儿童教育 |
分类: 父母教育 |
有一天傍晚,我到小区遛孩子、遛狗,看见一个妈妈带着约5岁的男孩在遛弯。那个男孩一看就是属于活泼好动的,还经常想去捡地方的杂物。可当男孩即将捡起杂物,或想趴在地上时,妈妈就会说“脏”,于是男孩只好心有不甘地离开。
要说,我对家务活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我井中月最不愿意干的事情,不是刷厕所等家务活,而是给孩子洗裤子和袜子!说实话,孩子的裤子比家里的墩布还脏,这还不敢机洗,许多时候真想扔了不洗。可在“舍不得”的心态下,只好皱着眉头花大量时间进行手洗,每当看到第一遍清洗的水,都可以种花了,真是哭笑不得。
孩子的裤子为什么这么脏?原因简单的不得了,就是孩子喜欢玩沙子、泥巴,也喜欢在户外用裤子去擦石头、台阶和地板!刚穿一会的衣服,只要在外面一玩,基本就是几分钟的时间,就没有办法看了。有时候,我真羡慕那些衣着鲜亮孩子的家长,这可以省多少的心?但是,我们家从来没有因此训斥或责备过孩子,随她“糟践”衣服了。
“脏孩子”,其实就是判断孩子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约束较少,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接触大自然,在大运动量的基础上,充分活跃他们的思维,形成一个开放、活泼的性格。当然,孩子脏点也并不是要孩子邋遢,必要的卫生习惯还是要坚持的。比如,孩子在外面玩过回家后,或在吃东西之前,都要求他们洗手和洗脸。
从生理角度来看,幼儿的手、眼、脑配合不协调,也不可能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当他们在玩耍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某种“任务”,就可能会调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其精神、运动控制主要放在了动作完成上。故此,孩子会经常手脚并用,衣服想不脏都很难。其实,成人在做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动作时,也经常是拖泥带水。
从心理角度来看,幼儿在玩耍时,成人的干扰越少越好。当孩子自由的玩,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有所顾忌,几乎没有压力。反过来,父母经常的提醒和限制,孩子只能按照家长的想法和意愿去玩,必然难于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同时,提醒和要求孩子注意干净,将打断孩子的思路和注意力,孩子会出现负面情绪。
从认知角度来看,让幼儿脏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幼儿的认知主要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和他们说间接经验是行不通的。所以,多让幼儿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摸、去踢,等于是使用所有感觉器官来进行感知,这对其成长是有极大的帮助。而对于被感知的事物,自然是越多越好,自然界中的所有动植物和无机物都是教具。参见《在生活中锻炼孩子观察能力》。
从逻辑思维角度来看,幼儿很难知道某类物品是对身体有害的,甚至在不了解前,会把许多不属于一类的东西看作一样。比如,经常玩沙子和泥巴的孩子,他们自然会延伸到地上的杂物,就和沙子中的石头一样没有区别的,也不是脏的。所以,与其费劲给孩子讲道理和解释,远不如只规定某些东西不能捡,例如有异味和锋利的物品。参见《培养爱学习孩子之发散性思维》。
从玩耍角度来看,玩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成长和认知的主要来源。家长重视孩子卫生是没有错误的,但总是不停地说“别弄脏小手,别弄脏漂亮衣服”,则会极大限制孩子的行为自由,使孩子的很多动作,都受到“怕脏”的影响而变得不协调。既然家长想让孩子玩,就要让他们玩得尽兴。如果你过分地要求孩子讲究干净,就很难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参见《案例分析:孩子拿脏东西玩》。
从仪表角度来看,幼儿很少关注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以及脸上是否有污点。这是因为孩子的关注点和成人的不一致,他们并没有认为干净、整洁是舒服的。比如,正常的幼儿都不关注自己脸上有没有脏东西,而等他们进入学校以后,才逐渐知道这是会被人笑话的。反过来,如果一个幼儿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必是家长过度限制造成的,父母反而需要反思。
从病理角度来看,幼儿的免疫系统适当受到身边病原体、微生物的挑战是一件好事。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算孩子不把脏东西放入嘴中,各种微生物也会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内。所以,让婴幼儿适度接触非感染性疾病的细菌,孩子在与诸多细菌、病毒“交锋”中,免疫系统保持较高的活力,减少炎症、过敏等,其抵抗力会比较强。参见《孩子捡地上的东西吃怎么办?》。
从独立角度来看,幼儿如果想保持干净,就一定要家长代劳很多事情。长此以往,孩子的独立能力必将受到影响,且做什么之前都会想父母会不会说自己。家长的心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并使他们感受到压力。在这种完全顾及他人想法的情况下,孩子又如何能体会到快乐?所以,放开孩子才能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想要求孩子保持干净,即违背孩子的天性,不在强压下孩子也不太可能做到。既然这样,这和对1岁前给孩子把尿又有什么区别?尽管可能家长少洗了几次衣服,但天天的絮叨会闹僵亲子关系。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同时千万别怕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丢人!
(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要说,我对家务活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我井中月最不愿意干的事情,不是刷厕所等家务活,而是给孩子洗裤子和袜子!说实话,孩子的裤子比家里的墩布还脏,这还不敢机洗,许多时候真想扔了不洗。可在“舍不得”的心态下,只好皱着眉头花大量时间进行手洗,每当看到第一遍清洗的水,都可以种花了,真是哭笑不得。
孩子的裤子为什么这么脏?原因简单的不得了,就是孩子喜欢玩沙子、泥巴,也喜欢在户外用裤子去擦石头、台阶和地板!刚穿一会的衣服,只要在外面一玩,基本就是几分钟的时间,就没有办法看了。有时候,我真羡慕那些衣着鲜亮孩子的家长,这可以省多少的心?但是,我们家从来没有因此训斥或责备过孩子,随她“糟践”衣服了。
“脏孩子”,其实就是判断孩子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约束较少,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接触大自然,在大运动量的基础上,充分活跃他们的思维,形成一个开放、活泼的性格。当然,孩子脏点也并不是要孩子邋遢,必要的卫生习惯还是要坚持的。比如,孩子在外面玩过回家后,或在吃东西之前,都要求他们洗手和洗脸。
从生理角度来看,幼儿的手、眼、脑配合不协调,也不可能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当他们在玩耍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某种“任务”,就可能会调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参与,其精神、运动控制主要放在了动作完成上。故此,孩子会经常手脚并用,衣服想不脏都很难。其实,成人在做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动作时,也经常是拖泥带水。
从心理角度来看,幼儿在玩耍时,成人的干扰越少越好。当孩子自由的玩,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有所顾忌,几乎没有压力。反过来,父母经常的提醒和限制,孩子只能按照家长的想法和意愿去玩,必然难于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同时,提醒和要求孩子注意干净,将打断孩子的思路和注意力,孩子会出现负面情绪。
从认知角度来看,让幼儿脏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幼儿的认知主要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和他们说间接经验是行不通的。所以,多让幼儿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摸、去踢,等于是使用所有感觉器官来进行感知,这对其成长是有极大的帮助。而对于被感知的事物,自然是越多越好,自然界中的所有动植物和无机物都是教具。参见《在生活中锻炼孩子观察能力》。
从逻辑思维角度来看,幼儿很难知道某类物品是对身体有害的,甚至在不了解前,会把许多不属于一类的东西看作一样。比如,经常玩沙子和泥巴的孩子,他们自然会延伸到地上的杂物,就和沙子中的石头一样没有区别的,也不是脏的。所以,与其费劲给孩子讲道理和解释,远不如只规定某些东西不能捡,例如有异味和锋利的物品。参见《培养爱学习孩子之发散性思维》。
从玩耍角度来看,玩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成长和认知的主要来源。家长重视孩子卫生是没有错误的,但总是不停地说“别弄脏小手,别弄脏漂亮衣服”,则会极大限制孩子的行为自由,使孩子的很多动作,都受到“怕脏”的影响而变得不协调。既然家长想让孩子玩,就要让他们玩得尽兴。如果你过分地要求孩子讲究干净,就很难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参见《案例分析:孩子拿脏东西玩》。
从仪表角度来看,幼儿很少关注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以及脸上是否有污点。这是因为孩子的关注点和成人的不一致,他们并没有认为干净、整洁是舒服的。比如,正常的幼儿都不关注自己脸上有没有脏东西,而等他们进入学校以后,才逐渐知道这是会被人笑话的。反过来,如果一个幼儿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必是家长过度限制造成的,父母反而需要反思。
从病理角度来看,幼儿的免疫系统适当受到身边病原体、微生物的挑战是一件好事。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算孩子不把脏东西放入嘴中,各种微生物也会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内。所以,让婴幼儿适度接触非感染性疾病的细菌,孩子在与诸多细菌、病毒“交锋”中,免疫系统保持较高的活力,减少炎症、过敏等,其抵抗力会比较强。参见《孩子捡地上的东西吃怎么办?》。
从独立角度来看,幼儿如果想保持干净,就一定要家长代劳很多事情。长此以往,孩子的独立能力必将受到影响,且做什么之前都会想父母会不会说自己。家长的心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并使他们感受到压力。在这种完全顾及他人想法的情况下,孩子又如何能体会到快乐?所以,放开孩子才能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想要求孩子保持干净,即违背孩子的天性,不在强压下孩子也不太可能做到。既然这样,这和对1岁前给孩子把尿又有什么区别?尽管可能家长少洗了几次衣服,但天天的絮叨会闹僵亲子关系。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同时千万别怕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丢人!
(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父母教育:
《父母要给孩子心灵上的自由》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孩子不肯道歉怎么办?》
前一篇:不浪费一个苹果与共享教育
后一篇:不要强化孩子的“偷”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