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教育杂谈复习课讲练结合 |
分类: 课程教学 |
思考一:出现这个现象的根源在备课这个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所要复习的知识的整体思考,眼中看到的是几个具体的试题,这些试题要么是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普遍感到问题的,要么是教师认为比较经典的。至于所选择的试题和自己要复习的概念、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的比较少。讲的概念得不到训练,训练的内容和讲的概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是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之一吧。
现象二:环节2中的典型试题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环节2的整个过程不过30分钟左右,在这样的一段时间内,动作比较快的老师能够一连给学生推出十多道试题,一般情况下也会有4~6道试题出来。听老师一题一题地分析下去,你会觉得他的分析都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将这些试题放在一块比较,就会发现这些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前后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大多是一些相互分离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些试题的讲解,在遇到同类的问题的时候,可能是会处理的,但因为没有理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所以大多也只能“就事论事”,不可能触类旁通。
另外,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推进教学进度,确保在下课的时候能够将所备的内容讲完,至于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关心的不够。
思考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说来,一节课中给他提供的信息点越少,学习和记忆的效果越好。当这节课需要推出的知识点比较多的时候,教师要提前做好一项工作,就是先对这些知识进行组块式处理,通过内在的逻辑关系让它们变成一个大的知识点。教师的教学只有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解教学进度,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况。当一道试题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除了要理清思路,交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外,还要及时给出递进的试题,让学生自己再做类似地试题,体会解体思路,真正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讲完就过,当学生被下一个问题所吸引的时候,原来的这个疑难点的分析方法就会被遗忘,到了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依然会束手无策。
现象三:讲练脱节
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和分析的典型试题,与布置的作业不相关联。一些老师习惯于购买一些“同步课课练”之类的教辅书籍,在上完了复习课之后,要求学生做书上的A卷或者B卷。但这些试题中有多少内容是和今天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相关呢?
思考三:练习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二是促进思维的形成。按照上述方式布置的作业,上述的两个目的都很难实现。这就是为什么老师教了,学生也练了,但每次测试的时候,学生的成绩总得不到期望的效果的缘由,也是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之一。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的脱节,就像自行车的链条断了一个链子一样,将造成整体的影响。把握教学的基本环节,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