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拐角处通常有三家的外卖早点,一家是卖玉米的,另一家是卖煎饼果子的,还有一个不常出现混个脸熟的卖切糕的。
那个卖玉米的最火,寒暑易节,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她都风雨无阻,一穗玉米卖二元钱,每天早晨都能卖N箱子,而且供不应求。几年下来,她和她的爱人气质明显见长。
难怪李宇春那么火,她的粉丝叫就是人见人爱的“玉米”,她是很多年才能出现的那种名星。昨天她做节目,每个想和她共舞的粉丝表演之前都送上蒸熟的玉米,估计节目做下来不用吃饭了。
卖煎饼果子的不愠不火,摊起煎饼来有条不紊,一副欲说当年好困惑咱们把话从头说的意境,摊个煎饼至少要三五分钟,每次都有人在等,不如买玉米便捷。这煎饼果子闻香比味长、很久不吃才会想的那种。
卖切糕的积极性就差多了,切糕用来做早点还是不太习惯,偶尔尝一尝还可以。所以那位老大爷也不经常出现。
入冬以来,来了卖粥的,用那种大海桶装的,冒着热气,外面寒风刺骨,喝一碗从头热到脚。刚开始是两位,偶尔也会有一位姑娘来帮忙,现在就剩下一位大叔了,这位大叔把持着两个大桶,一桶是皮蛋粥,另一桶是南瓜粥,每天早晨抡开架式,大瓢一舀,每碗卖三块钱,到公司喝得热热乎乎的。
我一直知道这一桶能盛多少碗,又目测不出来,于是直接请教。
“60碗。”回答得挺干脆。
每天早晨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绝对有热点可挖,现在很多人当金领白领习惯了,感叹就业难,这位卖粥的大叔可是创业的典型。比很多在豪华写字楼里鞍前马后表面风光、人后受罪的人强多了,决定采访他,带着相机。能给很多找工作的人一点启发。
“这一桶盛多少碗啊?”我把原说的忘了。
“40碗,40乘以2等于80,80乘以3,一天两百四,”好像比上次少了。
“你上次说的是好像是60碗。”我想起来了。
“那是我在吹牛,你拍我干吗?”他看到我的相机,觉得不对劲。
“把你传到网上社区里。”旁边买粥的三个女孩子一齐告诉他,看到了呵,就是那三位。
今天早上,这位大叔的两只桶已经变成了四只桶,多了“蘑菇肉丝粥”和“银耳莲子粥”,不过这新粥贵了,要卖五块钱一份,这回把一天算下来可复杂多啦。
一碗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