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
(2009-08-01 09:00:56)
标签:
老婆大人四方步步速部队毛病自传杂谈 |
分类: 散漫集 |
作者:朱方清
“你走道咋那样呢,昂首挺胸,胳膊还一甩一甩的,你改一改,别总正得呵的!”这句话,是老婆大人时常数落我的,而且一数落就是16年。在她眼中,“不会走路”是老公众多缺点毛病中的要点之一。
虽然老婆的语气半嗔半娇,并无太多当真的成分。她也知道,曾经在军队大熔炉里冶炼过一回的自家男人,那份“正得呵”的劲儿已实难扭转,否则,16年还不够么?但在我心里,其实对于这个“毛病”一度也很拿它当回事儿。有时悄悄留意投在地上的影子,有时走在大街上,也会潜意识里侧头瞅瞅玻璃橱窗里的自己,反观自照,纠偏找错。但得出的判断,往往是要么发现自己走路再正常不过,和别人其实没啥两样,心头的包袱顿然放下;要么也生出点疑窦,觉得是和旁人有一点点差别,但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凭着感觉揣摸调整,往往更别扭,而且还生怕弄出“邯郸学步”的效果,那岂不更糟了。于是始终也没能做到改邪归正。
但时间一长,还是清楚了自己走路的毛病,就是老婆批评的那个意思:太正。其主要特点如下:走路用力,挺胸抬头,两臂协调摆动,目视前方,少有左顾右盼,且步速较快。这当然是很得部队军训真传的。军队讲究军姿威武,整齐划一。训练走路有专门的课目,从立正稍息开始,从新兵入营第一天直至新兵连结束,主要练的就是这个,而整个服役期间都与之脱不了干系。那时候,我还经常做为队列“标杆”使用,步伐铿锵甚是了得。常听身边人说,凡当过兵的人,的确通常显露出的气质和没有当过兵的人不完全一样,有时从言谈举止等细节中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在我身上,大概这一点体现得过头了些吧。
在老婆不经意的数落中,在自己内心时隐时现的些许矛盾中,曾经从军6年的我,复员到地方也已16年,如今是四十开外的人了。我依然迈着几乎一贯的这样的步伐,行走在茫茫的人海里。只是有时环顾四周,也注意打量身边人走路的姿态,尤其那些值得参照的同龄的男人,更留下了不少独特的心得。我所看到的他们,举止各具风格,神态别有千秋,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雍容气派,倒背着手,踱四方步,气定神闲,显然不是当官,当文化人,就是有钱人,属成功人士。他本是常坐在带空调的办公室或小车里的,偶尔漫步在街头人行道上,只是为了健健身,散散心罢了;一类,疾步匆匆,面容疲惫,手头或拎一包裹。或荷一工具,或拿着电话打个不停,或急于打出租、坐公交车,显然属于白领或蓝领或自谋职业的工薪阶层,他们肩上一定扛着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必须终日劳碌奔忙,所以他来去匆匆,想停也停不下来;还有一类,面含苦色,额现愁云,抓耳挠腮,走走停停,腰似乎也直不起来。他们或蹲墙角猛吸纸烟,或跟谁言语不合吵起来,或干脆踱到街心花园看一堆老人打牌去了。这类男人,大抵是自己下了岗,又逢老人生病筹不到钱,孩子却不听话,媳妇跟着闹离婚,总之是愁肠百结,活得很累很不像个样子。把他列入“弱势群体”,正好领低保,不会太有意见的。
这话题就扯得相当的远了,收回来。我只是想说,自己保持“太正”的走路姿式除了军队刻下了坚实的形体印记,还有一点,就是仿佛这些年的经历与阅历已经形成某种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在支撑我必须“挺胸抬头”走路,脚踏实地做人,且要一步一个脚印,看清前方的路。我出生于农村,没有上过大学。但父母当年经常说给自己的“要行得端,走得正,站得直”之类的话,始终挥之不去。而部队的锤炼,更强化了这方面的信念。当从部队复员后,一切仍要靠自己打拼。面对生活,何尝不是面临一场战斗。我的背后有一个平凡但可爱的家庭,需要自己去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要有尊严地活着,就不能向权贵者折腰,也千万不能沦落到被时代淘汰的境地。于是“挺直了脊梁,决不趴下”,成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信条。而如此追求的结果,是自己从部队报道员到地方当了正式记者,再到一企业任高管,在城里安家立业,生活比较安稳,除了“走姿不正”偶闻微词以外,老婆大人以及所有亲属人等总体上欣然有加。这于别人眼里当然不值一哂,而我自己是相当知足。因为固然我这样一个社会最低层的一份子居然杀开一条生路,本不是件太容易的事,而自觉最珍贵的收获,是面对世态炎凉,人生坎坷,恰如我走路的习惯一样,是一意孤行,勇往直前,基本没受多少世俗左右,没有失掉自己的特色。
然而前不久,老婆又一次耐心开导说:“老公,你走路啥样儿我不管了,可我看你新开博客的文章,也是一副正气凛凛的样子,不好吧!”我笑了笑,把心里早有的想法告诉了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呵呵,这是一个叫但丁的外国大师早就说过的话,十八岁时我就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日记本里,以作激励。如今仍以此为镜,是想看看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下半生能走出怎样的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