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余秋雨的奇文共赏

(2009-06-27 01:40:05)
标签:

文化人

中国书画

大师

关子

余秋雨

分类: 批判余秋雨专题

作者:朱方清

冠名“余秋雨的博客”的博客上,6月26日发表一篇奇文,标题为转贴:请大家走近余秋雨(《中国书画》:张公者),因其文笔令人捧腹,而观点又让人扼腕,故不忍一睹而弃,特做如下赏析(红色部分为引用原文):

·余秋雨先生是位非常认真的人。我把整理后的访谈稿发给他请他审阅,余先生回复我说给他几天时间,“这次(访谈)牵涉的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深度和学术难度”。余先生是在前往重庆与江苏作文化演讲的空隙整理出这个访谈稿的。接到他的改稿后,我着实吃了一惊,余先生用红色笔几乎是将全部的文字重新编写了一遍---将访谈语录整理得更加严谨。实际上,我们发给他的整理稿已经是很规范“很有看头”了。他附信说:“随口漫谈缺少逻辑的严密性,口头逻辑与书面逻辑很不一样,何况变成文字后又失去了口头表达时的重音、停顿、表情……”  

·余先生是位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他对中华文化及世界人类文明投入了无比的热情与深层的思考。却不大关心别人对他的指责,他说他没看过自己的博客,对博客“彻底不管”。

赏析:以“很大的理论深度和学术难度”这样文理不通的句子,赤裸裸地诌媚于余秋雨大师,本不关我们啥事。但是,说余大师“不大关心别人对他的指责,他说他没看过自己的博客,对博客‘彻底不管’”,这就带出一系列与我等多少相关的问题了——

其一,余秋雨面对公众关于“诈捐”的纷纷质疑,是信誓旦旦表示要在捐建图书馆落成时给大家一个“清晰交待”的,我们大伙都屏心静气等着呢,怎么又说他“不大关心别人对他的指责”呢?难道他作为赫赫名人,不应该接受公众的监督,可以一直装聋做哑置身事外吗?难道这是他又一次施展障眼法,为自己留条后路企图再度蒙混过关吗?就是在常人看来,此论调于情于理都说不通,除非他真的别有用心。

其二,再次代余秋雨强调“没看过自己的博客,对博客‘彻底不管’”(此语大师本人也曾流露过),这就显得故弄玄虚、很不厚道了!其实余秋雨看不看、管不管博客也不关我们啥事,而信息时代,名人的一言一行,其实已很难逃过公众的视线,何况余大师自己早就急不可耐地通过各种五花八门的渠道或方式,对自己的行止作为点点滴滴都主动进行广泛传播了——“捐款门”事件的成因,不正是大师曝光欲过盛、超前炒作所致吗?因此,所谓不看、不管博客,说穿了纯属脚跟发软,心底发虚,可谓之“恐博症”。

其三,既然“余秋雨先生是位非常认真的人”,“是位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用红色笔几乎是将全部的文字重新编写了一遍---将访谈语录整理得更加严谨。”照此推断,余秋雨是绝对不会将自己名字命名的拥有四年历史和两千多万访问量的博客置之不管,让人随便上去涂抹、转贴的,尤其这些涂抹、转帖又全都打着他的旗号,关乎他的事体。至少,他也该像处理访谈录一样审审稿,把把关,严谨一点,否则岂不成了极不负责的马大哈吗?怎么配得上“非常认真”、“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这样的美誉呢?而这里还有一个悖论:你余大师既然对博客如此冷漠,视之为无物,不看也不管,那你开它做甚?当初压根儿就不开,现在正不妨关掉,岂不更省心又清静!或许余大师的博客纯属“公益”行为,只是为方便别人,兼给一部分追随者提供一个可资利用和增值的“道具”,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采访余先生是在5月29日,请他审稿期间出现了“捐款事件”,便又请余先生谈谈此事,这是余先生就“捐款事件”比较全面的回复。

·当我们没有正面接触一个人、一种事物时,所有的品评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想象性”,真正的了解需要近距离的接触,所以我提议:请大家走近余秋雨。

赏析:不愧是大师的好学生,不枉拥有跟大师“正面接触”的福分,说出话来都跟大师一个气味,一样会卖关子。明眼人谁看不出,这里的“关子”有两个,一个是“余先生就‘捐款事件’比较全面的回复”即将出笼,一个是“我提议:请大家走近余秋雨”。这两处“关子”都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潜台词,就是:余秋雨在“捐款事件”中没有错,大家产生误解是因为带着“主观想象性”,所以要走近余秋雨!

这更要激起我们的“主观想象性”了。我首先想像的就是,余秋雨博客也不看、不管(而偏偏这里才是“捐款门”争论的主场),让我如何走近他进而看清他,信服他?倘若要我到他旧有或新创的书籍、书法、词赋中去找寻线索,只怕要更加糊涂,更加疑惑。如此“走近”法,岂非撵我们离大师愈加遥远?

注:此文为《张公者对话余秋雨》导言,对话全文将发表于第7期《中国书画》杂志对话主要内容为:有关书法及中国画,拯救公共书法,当代作家与书法,中国当代文化人的装扮性,关于建筑等。
    对话中余先生就“公共审美邪恶”“强制审美”提出了鲜明观点。对如何“拯救公共书法审美”发表了极好的建议。
    有关“文化良知”及余先生自己做事为人的原则亦进行了访问回答。

关于有些涉及对余先生有不同看法的人、事,做了比较深入的回答。(完) 

赏析:文章末一段,终于露出了“狐狸的尾巴”——绕了半天,原来是条广告,重在推销《中国书画》杂志(兼推介“重点文章”)!于是前边的对大师甜言蜜语的歌颂和信口雌黄的辩护,倾刻间便土崩瓦解,再无驳斥的必要。连热捧大师的忠心爱徒都能在此时此际大搞“恶作剧”,拿大师“开涮”而轻易得逞,据此再“主观想象”一下诸如“捐款门”之类的糗事发生在大师身上也绝非不可能。哎,照此情形,我们不想替余秋雨大师感到担忧和惋惜,都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