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48年召开的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
作出决定,要求 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
创立一种简单而科学的、供所有米制公约组织成员国均能使用的实用单位制。1954年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坎德拉(cd)作为基本单位。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以这6个单位为基本单位的实用计量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规定其符号为“SI”。以后1974年的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决定增加将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mol)
作为基本单位。目前,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单位,2个辅助单位:弧度(rad)、球面度(sr)。
SI导出单位是由SI基本单位按定义式导出的,其数量很多,在这里列出其中3类:用SI基本单位表示的一部分SI导出单位;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用SI辅助单位表示的一部分SI导出单位。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总共有19个,其中17个是以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以纪念他们在本学科领域里作出的贡献。同时,为了表示方便,这些导出单位还可以与其他单位组合表示另一些更为复杂的导出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Newton(牛顿),简称:牛,符号:N。
牛顿爵士
提出了著名的“牛顿三大定律”,即: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其他物体的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同该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并和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一物体对于另一物体的作用同时引起另一物体对此物体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而且这两个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永远等值反向,且在同一直线上(此定律又称“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I.牛顿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他运用自己的冶金知识,制造新式硬币,解决当时联合王国币制混乱问题。因改革币制有功,于1705年被联合王国王室受封为爵士。
Siemens(西门子),简称:西,符号:S。
E.W.von.西门子
于1837年就读于柏林炮兵工和学校,1842年发明电镀法,1844年任柏林火炮厂厂长,1866年发明西门子电机(自励直流发电机)、1879年发明电气火车、1880年发明电梯、1881年发明有轨电车、1882年发明无轨电车。生前被德国皇帝Friedrich
III(弗里德里希三世)授予贵族称号。
Sievert(希沃特),简称:希,符号:Sv
Pascal(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6岁时,他发现了“帕斯卡六边形定理”(内接于一个二次曲线的六边形的三双对边的交点共线),写成《圆锥曲线论》(1640年)。他由此定理导出400条以上的推论,这是自希腊阿波罗尼奥斯以来圆锥曲线论的最大进步。1647年发现流体静力学的“帕斯卡原理”。1654年研究二项系数的性质,写出《论算术三角形》(1665年)一文,这个三角形最早见于我国杨辉的书中(1261年)。B.帕斯卡
曾研究赌博问题(1654年),对早期概率论的发展颇有影响。1654年深入探讨不可分原理,1658年完成《摆线论》,这给
G.W.莱布尼茨
很大的启发,促使微积分的建立。此外他还有不少文件著作。1654年他进入修道院,献身于哲学和宗教。
此外,同样为了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中贡献(他于164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加法计算机,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于1971年面世的一种计算机语言也使用其名字命名,即著名的“PASCAL语言”(P语言)。
Becquerel(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Bq。
A.H.贝可勒尔
早年致力于光学研究工作。1872年进巴黎工艺学校,1874年进桥梁公路学校,1875年起主要研究
M.法拉第首先发现的磁场对平面偏振光的旋转作用。1877年毕业于巴黎路桥学院,毕业后任桥梁工程师。1883年开始红外光谱的研究。1886年转向晶体对光吸收的研究,并由此于1888年获博士学位。1895年巴黎理工学院教授。他与
居里夫妇
在研究放射性的工作上是相互启发、交替进行的。当
居里夫妇
在他的工作基础上发现更多元素的放射性之后,他又做了两项重要工作。1900年3月26日他从镭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角度,测出射线中含有带负电的粒子,其速度为1.6×1010cm/s,质荷比为10-10kg/C。他断定这种粒子和J.J.汤姆孙所发现的电子一样,后来定名为β射线。第二个重要工作是1904年最先发现了放射性衰变(从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元素)。1892年继其父A.E.贝可勒尔担任自然史博物馆物理学教授。他于1908年被选为联合王国皇家学会会员。从1895年开始研究硫化物和铀的化合物产生的磷光现象。1896年首次发现铀的放射性质。1903年同居里夫妇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8年担任法国科学院院长,同年7月又被选为科学院两个终身秘书之一。由于长期生活在射线中,贝可勒尔50岁刚过便渐渐感到浑身瘫软,头发脱落,手上的皮肤常像烫伤一样疼痛。不久即病逝,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因研究放射性物质而献出生命的科学家。
Alexandre-Edmond
Becquerel(1820年3月24日~1891年5月11日),实验物理学家,A.H.贝可勒尔的父亲。1840年获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助教。后在凡尔赛农艺学院任物理学教授。1852年任国立工艺博物馆物理学教授。186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78年继其父A.-C.贝可勒尔任自然史博物馆物理学教授。A.E.贝可勒尔在电、磁、光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突出的是对发光现象的光学研究。1839年,他发表了关于温度对磷光发射持续时间影响的研究成果。1843年他证明,不同物质的磷光都是受一些特定频率的光激励而产生的,只要切断某些频率入射光源,磷光就会停止。1857~1859年他继续进行了
3项关于发光现象的开拓性研究,出版了《物体在光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发光效应的研究》的重要著作。他描述了他所发明的磷光计,以及用这种磷光计对许多新磷光物质所作的鉴定,证明了G.G.斯托克斯1852年所说的荧光现象实际上只是一种持续时间极短的磷光现象。他还著有《光的成因及其效应》(1867~1868),和其父合著有《电和磁及其在物理科学和工艺中的应用》(1855~1856)。|
Antoine César
Becquerel(1788年3月7日~1978年1月18日)电化学家,A.H.贝可勒尔的祖父。他在作矿物的电实验时,发现了压电效应,进而研究矿物的热电效应。1829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38年法国自然史博物馆设置物理学教授职位,他是第一任。他的突出贡献是对伏打电池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他用自制的电池组成功地从矿物中提取到各种物质的晶体,这种方法随即在工业上得到应用;由于此项成果,在1835年获得联合王国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在能量转换和守恒的原理还没有弄清楚之前,他已坚信电和热、光、化学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他用实验证实:只要两种不同物体互相接触,如两者温度不同、或互相摩擦、或进行化学反应,都可以生电。最重要的著作是《电和磁及其与自然现象关系的实验研究》。
Joule(焦耳),简称:焦,符号:J。
J.P.焦耳是从分子动力学的立场出发进行深入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在1849年用磨擦使水变热的方法所得的结果跟1878年的是相同的,即为423.9千克重米/千卡。这一重要的物理常数的测定,能保持三十年而不作较大的更正,这在物理学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事。这个值当时被大家公认为热功当量J的值,它比现在J的公认值(427千克米/千卡)约小0.7%。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精确的实验来,说明J.P.焦耳的实验技能是非常高超的。1850年,焦耳凭借他在物理学上作出的重要贡献成为联合王国皇家学会会员,两年后他接受了皇家勋章。
Richter(里氏)
他于1935年与其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同事Beno
Gutenberg(宾诺·古登堡)共同公布提出。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Celsius(摄氏),符号:℃。
1954年的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水三相点一个固定点来定义温度的单位,冰点已不再是温标的定义固定点了。因此,“摄氏温度”这一术语也就不应再继续使用了。温度的单位有了新的、更加精确和科学的定义以后,考虑到人们长期以来的使用习惯,仍然保留摄氏温这一名词,但它有了新的意思。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见到的摄氏温度,都是国际实用温标的摄氏温度,即其温度数值是按国际实用温标的定义来确定的,而与摄氏温标的原定义无关。
Fahrenheit(华氏),符号:°F。
Ampdre(安培),简称:安,符号:A。
安培于1946年国际计量委员会上通过决议,1948年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被正式采用为国际单位。
Volt(伏特),简称:伏,符号:V。
Coulomb(库仑),简称:库,符号:C。
Heinrich(赫兹),简称:赫,符号:Hz。
Kelvin(开尔文),符号:K。
开尔文男爵于1848年提出、在1854年修改绝对热力学温标,是现在科学上的标准温标。1954年国际会议确定这一标准温标,恰好在100年之后。开尔文男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个主要奠基人之一(另一人是R·克劳修斯)。他关于第二定律的说法是:“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1851年),是公认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开尔文男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趋势。
开尔文男爵本名 William
Thomson(威廉姆·汤姆孙)。由于装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有功,联合王国政府于1866年封他为爵士,后又于1892年封他为一等男爵,称为开尔文男爵,以后他就改名为开尔文。
Faraday(法拉第),简称:法,符号:Far。
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年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M.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并提出相应理论。电解1克当量物质需要的电量接近于96484库仑。
此外,“法拉第常数”(F)也以M.法拉第的名字命名。“法拉第常数”是近代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物理常数,代表每摩尔电子所携带的电荷,单位C/mol,它是阿伏伽德罗数NA=6.02214·1023mol-1与元电荷e=1.602176·10-19
C的积。尤其在确定一个物质带有多少离子或者电子时这个常数非常重要。M.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对这个常数的确定有决定性的意义。
Henry(亨利),称称:亨,符号:H。
J.亨利在电学上有杰出的贡献,他最大的贡献是在1832年发现了自感现象。他发明了继电器(现代电报的雏形)、发现了电子自动打火的原理。1830年8月,J.亨利在实验中已经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比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早一年。但是当时亨利正在集中精力制作更大的电磁铁,没有及时发表这一实验成果去申请专利,从而失去了发明权。J.亨利的电磁铁为电报机的发明做出了贡献,实用电报的发明者Morse
Samrel Finley
Breese(莫尔斯)和惠斯通(1802~1875)都采用了他发明的继电器。J.亨利把电磁铁改换成使用绝缘导线的强力电磁铁,用继电器把每个备有电池的电路串联起来,把文字信号中继转发出去,电路中的一条导线可用地线代替,而不需要两条往返导线。
Weber(韦伯),符号:Wb
Mach
Number(马赫数),符号:Ma
由于马赫数是速度与音速之比值,而音速在不同高度、温度等状态下又有不同数值,因此无法将
M2.8 之数值换算为km/hr或mph等单位,马赫数
也无法作为速度单位来使用。马赫数
最大的作用,是用来区隔现在速度为未达音速0.8倍之次音速、音速0.8~1.2倍上下之穿音速、音速1.2~5倍之超音速、超过音速五倍以上之高超音速。
马赫早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1860年以放电和电感应方面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六年后任该校物理教授。以后转入布拉格大学并长期在那里工作。他在力学、声学、热力学、实验心理学以及哲学等方面都有贡献。
马赫用纹影技术研究飞行抛射体的工作最为人所熟知,他在1887年起的几篇论文中指出: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发出以声速c传播的球面扰动波,当物体的速度v大于c时,扰动波的波前形成以物体为顶点的锥形包络面(马赫锥),锥面母线与物体运动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α与v、c的关系是sinα=c/v。1907年,L.普朗特首次称角α为“马赫角”。1929年J.
阿克莱特鉴于比值v/c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中日益显示出重要性,建议用术语
马赫数
表示这一比值。30年代末,马赫数被引入英语文献,至今已成为表征流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
作为一个哲学家,马赫对当时物理学的许多基本观点持怀疑态度。他在重要著作《力学》中对经典力学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作了深刻的批判。他的思想对A.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起了一定的作用。广义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基本观念的彻底革新。马赫在《力学》中对力学史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但他在该书中阐明了他的哲学观点,认为物体只是许多感觉“要素”的复合。Ле?нин(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9)对马赫的哲学观点作了批判。
Ohm(欧姆),简称:欧,符号:Ω
G.S.欧姆于1827年提出了一个关系式:X=a/(b+x)(X表示电流强度,a表示电动势,b+x表示电阻,b是电源内部的电阻,x为外部电路的电阻),这就是“欧姆定律”,这在电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欧姆的研究成果最初公布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并受到一些人的攻击,直到1841年,联合王国皇家学会授予欧姆科普勒奖章(当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并宣称“欧姆定律”是“在精密实验领域中最突出的发现”,欧姆的工作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Watt(瓦特),简称:瓦,符号:W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气压表、汽动锤等等。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是一项真正的国际性发明,它有力地促进了欧洲18世纪的产业革命,推动整个世界工业进入了“蒸汽时代”,并直接导致美国人Robert
Fulton /
罗伯特·富尔顿(1765~1815),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人类史上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克莱蒙脱号”、联合王国人George
Stephenson/乔治·史蒂芬逊(1781年7月9日~1848年8月12日)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人类史上第一台蒸汽火车“旅行号”等彻底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明。
Avogadro's
Number(阿伏伽德罗常数)
阿伏伽德罗毕生致力于化学和物理学中关于原子论的研究。它对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原子量的测定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Tesla(特拉斯),简称:特,符号:T
Tesla是与Thomas
Edison(托马斯·爱迪生)即合作又竞争过的一位大发明家。他的发明不亚于M.法拉第的电磁感应,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甚至超过T.爱迪生。N.特斯拉以交流电系统这一伟大的发明,于2006年被选入世界十大多产发明家。
1884年,N.特斯拉经人引荐,成为爱迪生公司的一名员工。
当时,由爱迪生公司制造的直流供电系统正如日中天,开创了世界电灯照明时代。特拉斯
向 爱迪生
提出自己的建议:研究交流供电系统,以此来替代存在诸多缺陷的直流供电系统。但T.爱迪生态度冷淡,不以为然,认为由他制造的直流供电系统已经足够使用,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就可以了。T.爱迪生的观点基于他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在19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实践中不可能使用交流电)以及巨大的利益驱使。
从科学的理论角度出发,N.特斯拉坚信制造交流供电系统是可行的,它可以有效地克服直流供电系统不能远距离降输(直流电传输无法超越1公里的范围)、电能损耗大、运行成本高的缺陷。在爱迪生公司的4年时间里,特斯拉除了帮助T.爱迪生不断改进直流发电机的性能外,并没有放弃对交流电的研究,他在1883年自己制造出的小型交流电“异步电动机”的基础上
进一步精心实验,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发明。
1888年,由于T.爱迪生对直流电的固执痴迷,N.特斯拉多次找到T.爱迪生希望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是都被T.爱迪生粗暴地拒绝了。在极度的失望中,N.特斯拉离开了爱迪生公司。不久,他受邀加盟另一位大发明家、企业家George
Westinghouse/乔治·威斯汀豪斯(1846~1914)的Westinghouse(西屋)公司。对于交流电,威斯汀豪斯给予了N.特斯拉大力支持。1891年,N.特斯拉用共振原理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变压器(“特斯拉线圈”)。
变压器的诞生,为交流电的应围与普及扫清了技术漳碍:这种变压器可以通过调高电压,实现电能的远距离输送,而且能耗少、线路成本低。
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西屋公司在博览会会场照明工程招标中,以超低的价格
从T.爱迪生手中抢走了这笔大生意。在博览会的开幕式上,9万多盏由N.特斯拉设计的使用交流电的电灯照物了整个主会场。这是交流电一次伟大的成功,也是交流电最终战胜直流电的前奏。
不久以后,美国政府决定在尼亚加拉夫瀑布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N.特斯拉的交流供电系统经济实惠和便于制造而被选中(1895年建成的发电站使用了特斯拉交流发电机组的电站,能够将电能输送到了35公里外的布法罗市:这一事件,正式宣告了交流电彻底战胜直流电,而一直为T.爱迪生所坚持的直流电则瞬间成为了一种过时的技术。
N.特斯拉从不用参加任何组织。此外,他的研究太超前,N.特斯拉的同时代的人通常都无法理解他的工作。然而许多人从未听说过他的主要原因是其他的科学家通常对N.特斯拉的成就不十分信任。通常会把N.特斯拉在交流电方面的工作之归功于T.爱迪生,而也不可避免的把Marconi(马可尼)当成无线电的发明家。事实上,T.爱迪生从来不从事交流电方面的工作,这是因为它他在直流电方面的工作有竞争。此外,虽然Marconi在1904年得到了无线电的专利权,但是这一授权情况多少有些黑暗,这是因为N.特斯拉在1900年已经获得了无线电的专利权。在1943年,联邦最高法院恢复了N.特斯拉是无线电的发明人这一身份同时维护他在1900年获得的专利权。不幸地是,法院的修正对于Tesla来说太晚了。N.特斯拉于1943年1月7日死于纽约市。在他的葬礼上,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为他致词:“作为一个世界上杰出的智者,他为未来多种技术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此时此刻,你能看到这篇文章,你的台式计算机的主机、显示器就正在使用由N.特斯拉研制的交流市电。
Bell(贝尔),简称:分贝(decibel,即1/10贝尔),符号:dB
1875年6月2日傍晚,试验中的A.G.贝尔(时年28岁)不小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得喊叫起来:“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这一句极普通的话,成为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而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A.G.贝尔的助手沃特森(时年21岁),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人类声音的人。1876年3月3日(A.G.贝尔的29岁生日),A.G.贝尔的专利(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申请被批准,专利号为美国174465。在A.G.贝尔申请电话专利的同一天几小时后,另一位杰出的发明家ElishaGrey(艾利沙·格雷)也为他的电话申请专利。由于这几个小时之差,美国最高法院裁定A.G.贝尔为电话的发明者。
Gauss(高斯),简称:高,符号:G或Gs。
高斯11岁时,发现了(X+Y)n的展开式。17岁时,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1796年3月30日,年仅18岁的高斯,又有了堪称数学史上最惊人的发现,他用代数方法解决两千年来的几何难题,而且找到了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圆,内接正17边形的方法,也称“17边形直尺圆规画法”。为了纪念他少年时的这一最重要的发现,高斯表示希望死后在他的墓碑上能刻上一个正17边形。1799年,高斯又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定理:任何一元代数方程都有一个根,这一结果数学上称为“代数基本定理”,也被称做“高斯定理”。1801年,高斯出版了他的《算术论文集》。另外,高斯在23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天文,并解决了测量星球椭圆轨道的方法,也称椭圆函数。
Oersted(奥斯特),简称:奥。
奥斯特曾对物理学、化学和哲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受
康德哲学 与Schelling /
谢林(1775~1854)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12年他最先提出了光与电磁之间联系的思想。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2年他对液体和气体的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1825年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在声学研究中,他试图发现声所引起的电现象。他的最后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1937年
美国物理教师协会 专门设立了
奥斯特奖章,来奖励教学有成绩的优秀物理教师。
伦琴,简称:伦,符号:Uuu
化学元素111是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西尔古德·霍夫曼教授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在1994年首先发现和证实的。2003年,国际化学联合会
正式承认了该研究中心首先发现了化学元素111,并在2004年接受了将其命名为Uuu的建议。在伦琴发现“伦琴射线”111年之际,位于德国达姆斯施塔特的重离子研究中心举行仪式,正式将化学元素111命名为“伦”。
Beaufort
Scale(蒲福风力等级)
此外,当年为了制订风力等级表,Beaufort驾船前往
阿拉斯加
以北的北冰洋海面,在极为恶劣的北极气象条件下观察和记录风对海上物体的影响。后人为纪念他的这次科学考察活动,将
阿拉斯加
以北面积47.6万平方千米的北冰洋边缘海域命名为
Beaufort Sea /
波弗特海(汉语中,地理上将Beaufor译为“波弗特”,但在海洋、气象学界却早已译为“蒲福”)。爱尔兰共和国政府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蒲福奖(Beaufort生于爱尔兰),奖金总计2000万欧元,作为对海洋研究人员的奖励基金。
Gray(戈瑞),简称:戈,符号:Gy
引文来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