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城市至少要五年,所以对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的楼市不便判断。但深居内地,时常走走,对内地楼市自然有独到一些的发言权。参照笔者对湖北各地楼市的了解,汇集朋友们以及网络关于四大特区以及毗邻城市的楼市变化,我们认为,中西部房价即将上涨。
第一类迹象来自于政府土地出让动作以及开发商的响应程度。
人们新近讨论的时候呜欢呼雀跃,因为出让用地楼面价普遍下跌了。但据我所知,楼面价下跌是与容积率大幅提升一起进行的,武汉中北路一地块楼面价降了687元/平方米,但容积率比豫园地块提升了零点八个点。到底楼面价降了还是升了请业内自认。
新年以来,碧桂园一次性入驻湖北的咸宁市,圈地六千余亩,并且位置不在行政中心位置,至此,巨无霸已在武汉城市圈拥有土地近一万二千亩。襄樊东亦提出打造总投资逾五十亿元的新经济基地。据了解,湖北黄石磁湖南北岸,近三十家地产商等等着吃进,并且有些用地需有工业性投资的附加要求。而去年底该市计划出让的一千二百亩用地年外全部出手并且楼面价高于一千元。
不要忘记,地荒是永恒的,流拍是暂时的。
第二类迹象来自于需求复苏以及需求变化。
因为各地保障住房计划及主要地方性政策已经发布,是否能搭上这班车了然。另外,换届后各地承诺由政府经办的几件大事中,涉及中产阶层的并不多。加上内地可供投资的品种比较少,房贷带来的影响正在基于营销手段出现变化而得到释放与缓解,象具备一定购买力的刚性需求新年以来开始复苏,以武汉为例,尽管每月成交额频频下降,但象金地置业推出的起价低,首付两成,可组合贷款并大幅度赠送装修的措施,象万科的以两房为主推出青年置业计划,象金银湖地区推出的保留精品三房按照不到四千的起价销售,情况比媒体预测的要好多了。
但是,上述项目的销售并无降价,象广告中标明起价的往往只有几套。
另外,需求向中小套型转移业已出现,而存量及增量中的大于九十平米的均作为高档住房在销售,上月成交的中小套型超过二百套,占比46%,这说明目前主流需求符合政府的控制政策,自住比较多。
第三类迹象来自于投资性房产品的销售情况与供应缺口。
当前市场销售有点停滞的主要是位于城心地带,总价过高的舒适房;以及城郊结合部,基于市政的快速发展有些升值被开发商提前兑现的项目。相反,一些传统中心商业区的投资品种销售非常好,类似的如光谷世界城的小型公寓,如汉口主城区的SOHO产权式公寓,还有部分以产权式酒店出售的改造房。南国SOHO更有望逆市飙红。
房贷紧缩及整体房价受压,投机与投资需求管制等,导致一些购买力向纯投资品种转移,而市场中类似开发供量甚少。
第四类迹象来自于政府解决通胀的措施以及各城市围绕城市化出现的新变化。
进入零八年,各地CPI继续高涨,业已侵蚀到日常生活,消费价格上涨后并未见因为供应增加而下调。
在此情况下,政府出面承诺增加一些消费品的供应刺激,并照会银行适当关注一下投资类融资贷款。其中较为普遍的就是针对开发商承担政策性住房建设可以给予融资支持。
同时一个重要的城市化现象不可忽视,那就是各城市大批开展扩张工业园区建设,以形成吻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链与龙头产业。这既为市政的提速加上发条,也有利于一些边郊区域的商品性住房以比较低的市场价上市。
第五类迹象来自于基于营销平台的资源整合新动向。
尽管我国官方不承认拐点的提议,也认为房价涨幅得到局部控制。但是外资对我国楼市持续性还是非常看好的。
由于中介在二手房与新房受到双重压力,加上品牌整合,中小型中介谋求生存,进行了业务与资源的再整合。主要特点是基于营销平台进行的操作,包括通过对中小开发商项目包装,再整体兜售给大公司;整理本地投资性比较强的商业品种向外资基金兜售;组织同类或类似项目与发达地区炒房组织联系,谋求团购及变相合作开发等等。
第六类迹象来自于政策性住房计划覆盖面对整体需求的界定。
武汉保障住房的供量是全国最高的,占总覆盖人群的65%,但仍然僧多粥少。而且市场操作原因,许多边缘人群由观望到失望是存在的。在城际交通获得革命性变化后,他们以及原有的中等收入人群等,会重新审视自己会否享受到政策性惠及。
一旦政策性住房计划覆盖面对整体需求进行了具体界定,则观望就会被迅速释放,进入到普通商品房市场,从而让房价回涨。
第七类迹象来自于房贷松动。
三个方面的表现证明房贷正在松动:商业银行只规定年度总目标任务而没有就具体的品种进行规定,包括执行房贷新政也有一定的弹性;房贷既然能够向大型品牌开发商倾斜,不排除与大开发商联姻成为中小开发商的曲线救国之举;新近推出了综合贷款、扶持性贷款,不排除其中有房贷的成分。
同时,外资银行也正在谋求从网点、程序、集中与分散联动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缩小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差距,一旦缩小了这方面的差距,外资银行的优势会推进内资商业银行更灵活处理房贷问题。
第八类迹象来自于融资途径出现大面积革新。
房贷紧缩及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后,融资出现新的革新。由于内地较多单位困难户,开发商可以通过其牌子、引进投资型财团,再与这些存在住房困难的单位合作开发,介于集资建房之间。
投资市场出现波动后,民间融资也开始蓬勃起来。
目前内地迎来商务旅店及零售连锁的高峰,通过与他们的类似订单的合作,提前获得部分资金或通过与这些单位的租约向散户推出产权式物业,躲避政策管制。
第九类迹象来自于复合用地大面积出让与项目推出。
在郑州北,长沙南,汉口北,都出现大面积复合项目。
这些项目的特点是用地性质并不明确,但由政府出面确定了规模开发,用途包括工业园区/基地/总部经济区/龙头企业用地以及带配套字样的住宅规划。
这些项目前几年打的旗号是工业开发,培植经济增长点,过不了几年就成为倾销式住宅,但其稀释房价的作用弱于推涨房价的作用,因为其环境与密度符合优质住宅的要求,同时带有自产自销的意味,市政也帮了忙。
第十类迹象来自于城际间的土地与置业流动。
由于城市化过快,城市功能出现重复,为了妥当释放,城市特区作为中部的一个重要契机被高层许可。如是,许多城市进行了城际间的合作,产生置业流动。
预计北部湾/长沙/武汉/郑州/成渝将步上海后尘,形成局部房价腾飞区。
第十一类迹象来自于新增潜在需求力量出现明显加剧。
在武汉,光谷去年因为富士康的进驻,房价突破五千元大关。类似情形继续上演。日前传出深圳华为意欲在武汉建设设计终端,以吸引和利用华中的人才资源。已经占驻沌口开发区重地的东风公司也拟建设五十公里范围内的物流与配送基地。这些举措将带来大量人才的进入,并沉淀下来,从而产生住房购买需求。
长沙也在谋求并入浏阳,郑州也是对开封府虎视,城市群建设既提升了土地级差价格,也加大了人口城市化的步伐,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潜在购买力。
第十二类迹象来自于投资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结构优化将产生更强的购买力。
中西部的一个比较良好的举措就是各城市旨在强化投资环境,在引资招商一块推出更强有力措施。同时观念发生了变化,国内发达城市也被纳入到引资的关键内容。宏观环境改善会增加本地经济实力,培育未来的购房军团。
所以,我们看好普遍上涨的态势,持续发展的基因,稳定前进的涨幅与理性与旺盛投资结合的消费市场。因有此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