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怀疑我应该是生活在南方或者海边的一个城市,不需要多么繁华,也不需要多么发达,只需要每天有海鲜可以吃,有大海可以看,就是坐在码头或者沙滩上,看海平面上的朝霞,听惊涛拍岸的敲打。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生活罢了,身处内地的我虽然不能每天闻着大海的咸味儿听海浪的拍打,但是对于海鲜的痴迷还是会依然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品尝海鲜的美食诱惑,实在是很久没有让舌头触摸海味,也会在记忆中搜寻着蟹虾的感觉自己买来加工,与家人大快朵颐以解口水之馋。
受美女主播绘粢大王的邀请去参加她主持的美食节目,而且有幸认识了美食达人我爱厨房。
海肠
生蚝
蛏子
鲍鱼
店堂
餐区
楼梯
看到这些照片就知道要跟最爱的海鲜来一次亲密接触了。
海肠:在胶东渔民中又称“海鸡子”,中文名单环刺螠,在中国仅渤海湾出产,软乎乎地蠕动,浑身无毛刺,浅黄色。在有些地方人们把它叫做“裸体海参”,海肠不光长得像裸体海参,其营养价值比起海参也不逊色。但是多年来,人们都把它当作“鱼饵”使用。真正把它用来制肴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具有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的作用,特别适合男性食用,有句广告词怎么说来着,“做女人挺好”,同样适用于男人,吃了这个挺好。
在亚洲,韩国人是最喜欢吃海肠的(개불),但是韩国的产量很低,供不应求,以致于价格是中国的几十倍。而日本人仍然延续着用海肠做钓饵的传统。
烹制海肠必须是活的,用剪刀将海肠两头带刺的部分剪掉,把内脏和血液洗净。炒时动作要快,以免变老。
在中国,海肠是鲁菜中的重要原料,它的烹调方法也很多,用海肠子配以头刀韭菜制作的“韭菜海肠”是胶东名菜,此外“干海肠”、“氽海肠汤”、“肉末海肠”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菜肴。鲜海肠子还可调制水饺、包子馅等。今天品尝的就是鲁菜中最有名的韭菜海肠,味道一流啊!
生蚝:记得小时候有个课文叫《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名篇。那个时候只知道有牡蛎,后来逐渐知道了生蚝就是牡蛎,而且第一次吃的时候就爱上了这个味道,当然,是烤生蚝而不是课文里写的生吃。不过生吃的做法是比较符合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许很多中国人都不喜欢这种生食的腥味。
生蚝被誉为“海中牛奶”,可见其营养价值十分之高,可谓老幼皆宜。尤其法国人喜欢生吃,不过这个不可效仿,也没有可比性,毕竟人家深海的牡蛎跟我们内地常见的长在礁岩上或者池塘里的生蚝不大相同,卫生条件以及生长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法国人吃生蚝很少有因卫生问题而生病的案例,这与国家对食品卫生质量的控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蛏子:肉质鲜美,价格便宜,也是一种廉价的平民海鲜。蛏子富含碘和硒,而且含有锌和锰,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海鲜都具有益智健脑的作用。这一点不用怀疑,常在海边生活的人们的确思维比较发达,尤其以海岛国家、半岛国家显得特别突出。所以让孩子多吃鱼虾是有其道理的。
在内地吃海鲜本来就是一种不是很方便的事情,毕竟不是产地,总感觉离得很远,不新鲜,尽管都是空运而且经过淡水静养会更加卫生。
不过有的吃总比没有强,想到下个月的香港之行,又可以去深圳乐园路的海鲜一条街去享受海滨城市吃海鲜的便利,内心无比期待中,4年前深圳乐园路10块钱一条的清蒸鲈鱼让我至今难忘,尽管时过境迁,但是上个月去那里吃鲈鱼也不过15块钱左右,相比内地动则48、58以上的价格来说,还是十分便宜的。
我们今天打探的这个店不光有海鲜,其他菜品做的也是十分精致。
据说是一种海藻,让我想起来最近热映的电视剧《蜗居》里的海藻,哈哈,纯属打岔,跑题了
老板介绍他们家的白斩鸡很有特色,品尝之后的确与众不同,不过不是因为鸡,而是因为蘸酱,白斩鸡的正宗口感应该是骨头略带血丝,外皮嫩且不烂。
这道菜的特点也因为浇在上面的料汁而博得食客的欢迎,略微酸且略微辣的口感让你的舌头与下面可口的白菜交织在一起享受爽口的清凉。
吃到最后也忘记这个菜叫什么名字了,有些芥末的浓郁,貌似是一种螺类的肉。
烤扇贝的感觉总是比蒸扇贝要舒服一些,那种炭火的熏制是清蒸无法比拟的。
烤生蚝就不必多说了,先下手再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