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个性正常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我常常收到很多家长的提问,多半是关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们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孩子最近如何如何,请问这样正常吗?”
这些“如何如何”基本都伴随着“别的孩子这样那样”,可是“我的孩子却这样那样”。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
比如:
别的孩子上课都高高兴兴,我的孩子却缩在一边。我的孩子是自闭了吗?
别的孩子都喜欢玩沙子,我的孩子却不喜欢玩。我的孩子是触感发育滞后吗?
别的孩子都不在乎的事情,我的孩子却特别在乎。我的孩子是安全感缺失吗?
别的孩子都会滑轮滑了,我的孩子却总学不会。我的孩子是平衡能力有问题吗?
别的孩子都……我的孩子……
现在的父母都很爱学习,很多父母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我也在有孩子之初,自学了不少儿童评价以及人格培养方面的心理学内容。看完这些心理学高教教材之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每个孩子都有其天生的个性。而任何一种个性,只要家长教育得当,都可以成长为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能够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基础。
自学心理学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这样一句老话:有教无类。什么样的孩子,都可以获得幸福感。
然而,很多家长学了点心理学之后,记住的却是一堆心理疾病的大名词,然后一项项地对着孩子研究,并企图把这些心理疾病套到自己的孩子脑袋上。
身为一个成年人,大家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个性都不同。有的人开朗,有的人内向,有的人爱吃甜,有的人爱吃咸,有的人数学好,有的人乐感好,有的人爱读书,有的人爱运动……
不管是哪一种个性,十全十美的人好像大家都没见过。那么,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某一项的所谓短板,表现得那么不容忍呢?甚至于迫不及待地宣布孩子“不正常”“需要改”呢?
我想这大概还是源于“起跑线焦虑症”。我国在长期的教育商业化过程中,成功地将“起跑线”这个词灌输进了父母的脑袋里。并且,一个完美孩子的形象,基本上已经被树立在了各位家长的心目中。
完美的孩子是这样的:他开朗而沉稳,好动又好静,活泼而不失内敛,成熟而不失童趣,面对目标很好强,面对挫折极淡定,胜不骄败不馁,兴趣广泛又有专长……
说真的,别说这样的孩子了,这样的人类,你们见过吗?
我反正是没见过,但完美孩子这个假大空的目标,却让很多家长无时不刻陷入疑病症。
面对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担心孩子坐不住。
面对一个安静沉稳的孩子,他们担心孩子太内向。
面对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他们担心孩子不淡定。
面对一个淡泊名利的孩子,他们担心孩子不上进……
其实,这些孩子都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恰恰是家长本人。孩子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家长追求完美,希望孩子处处胜过旁人的焦虑心态。
我经常对小秧说:妈妈觉得你是最完美的宝宝,即便是全世界的宝宝在一起开会,妈妈也还是最喜欢小秧,觉得小秧最好。
真的,我是打心眼里这么觉得。我觉得小秧特别可爱,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欢乐。在小秧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家庭关系也更融洽,更幸福了。在陪伴小秧成长时,我也得到了很多的体会。而且,我常常觉得在很多时候。小秧是家里最强大的那一个:我们成年人一年有一点进步就很了不起了对不对?但是孩子一年之内却可以从不会说话到开口说话,从不会那笔到会画圆圈,从不会拿筷子到运筷如飞……
当然,如果所有事情都和别人比较的话,小秧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不乏“全班最糟糕之一”的项目。比如轮滑进步最慢,因为她谨慎而且腿部力量不够强。大课堂表现不突出,因为她如果没有100%的把握就绝不会开口。跳芭蕾时看得出天生韵律感不特别好。学外语时发音模仿能力也不是最强……
但这些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毛病谁没有呢?我背不下来电话号码,高考时十个单词拼写我错了七个,对一切需要背诵的考试都极不擅长。我有快递恐惧症,网购恐惧症,以及一切诸如此类的“麻烦恐惧症”。我至今种不活一盆花,不是把花浇死,就是把花旱死。我真的有脸盲症,今早还在幼儿园门口对着小丽的姥爷说“小华也刚刚去啊”(这两个老人我已经认识快三年了)……可我不觉得自己不正常。因为我还有更多“正常”以及“还不错”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毛病,也是人个性的一部分。就像吃饭,谁还没有一点特别的喜好和偏爱呢?谁没有几样不爱吃的东西呢?
其实,向我咨询的大部分家长,在我看来,那些孩子都是很正常的孩子,只是个性不同——如果孩子真的智力或体力发育不正常,体检的时候大夫就会提醒你了。不正常的,恰恰是家长那双狭隘而充满偏见的眼睛。他们的“正常标准”是那么的窄,以至于容不下孩子那些正常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