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5)班 刘嘉懿:我眼中的李中堂——多面李鸿章
(2015-09-23 10:33:04)
标签:
李鸿章淮军李中堂功绩洋务运动 |
分类: 学生历史小文章集锦 |
初二(5)班
刘嘉懿:我眼中的李中堂——多面李鸿章
作者:南京宁海分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wuev.html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这是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这句话很好地表明了后人对李鸿章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因为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代表清王朝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人便称他为卖国贼。二则是因为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有人便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这两种观点则应该结合起来,单说一种未免有些片面。但我觉得,李鸿章总体还是一个功多过少的功臣。
李鸿章的功绩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组建淮军。淮军主要是李鸿章受曾国藩之托组建的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接着,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乘船入沪的淮军共计13营约9000人。这支军队,彻底打败了太平军。这边引申到了第二个功绩是镇压天国。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样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半个百年。第三是洋务运动。这是李鸿章最大的功绩了。在中国被世界称为“东亚病夫”时,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老臣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在这时,李鸿章站了出来,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思考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样伟大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李鸿章所创办的这些企业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四是建设海军。无论是日本吞占琉球,还是法军强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他开始提出收购外国铁甲舰,成立北洋水师。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多人,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些都是李鸿章成为功臣的有力依据。
至于李鸿章的过错。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上“卖国贼”的帽子。这是不对的。因为李鸿章是被逼无奈的,作为清朝官员,李鸿章只能遵从王命。有《晚清真相》一书为证: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鸿章一直苦苦哀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求情,可日方不予理睬。日方还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1】。“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罢了。李鸿章在谈判《马关条约》后,大量的批判信如雪花般飞来,“卖国贼”的称号接踵而至。可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问得好,“把这些高谈阔论的人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结局又将如何?”朝廷也指责他赔款太多,割让台湾岛更是丧失民心,似乎忘了这些条款均非李鸿章自作主张【2】。李鸿章也因为此事在朝廷的地位一落千丈,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而且,李鸿章生前背黑锅,死后被拖尸,也算是为此“卖国”罪状付出了最大的代价。所以,李鸿章的错误不过是指挥错误,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使辛苦购进的舰队白费。不过,这次“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也向中国人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让国人努力去认识到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探索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现在,时代进入了理智的一面,越来越多的人为李鸿章平反,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我看来,李鸿章功大于过,他尝试用一己之力挽救大清帝国,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虽败犹荣。李鸿章——世人心中永远的“李中堂”。
注释:
【1】【2】黄波:《晚清真相》,第7章《在马关的李鸿章》,江苏文艺出版社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