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联播》将改走亲民路线?

(2009-06-08 11:42:56)
标签:

许宗衡

陈冠希

邓玉娇

董卿

贡米

刘嘉玲

满文军

蒋雯丽

黄光裕

刘德华

娱乐

分类: 娱乐评论

http://www.lanews.com.cn/images/col278/20090608002.jpg

《新闻联播》是中国最受关注的电视新闻节目

 

     一切仿佛巧合,3年前的6月5日,《新闻联播》中出现了康辉与李梓萌两张新面孔,关于《新闻联播》“换脸”的讨论便没有停止,3年后的6月5日,《新闻联播》的播音领军人物罗京因病不幸去世。不仅所有的主播同仁难掩悲痛,早已熟悉罗京声音的观众也感到惋惜。

     “罗京的人生之路画上了句号,作为央视播音主持人队伍的领军人物、作为担任《新闻联播》主播长达25年的主播,他的病逝不止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是一个播音时代的结束。”而随着他的离去,也将开启了另一个时代。

     《新闻联播》于1978年1月1日正式开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目前,该栏目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

     正因为如此,《新闻联播》每次的改版与变动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此前播音员的更新换代,更是成为全民讨论的大话题。随着中央电视台对外日渐呈现开放姿态,《新闻联播》也将接受来自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受众网络的评价。据了解,这是该栏目开播31年来,首次将建立正式完整的评价体系。

     学者展江认为此举是因“央视的公信力直线下降,他们不改变不行了”,而赵忠祥认为“《新闻联播》不仅要改革,而且早就该改革了”。如果做一个排行榜,列举30年来中国变化最小的事物,《新闻联播》一定位居前列。仅那首10多秒的片头曲,20多年就从没换过。所以它任何细小的变化,总会引来外界的猜测和热议。从前几年主持人的变脸,到网友对主播补妆、打哈欠、念白字、打嗝的纠错,总会引来热议。说《新闻联播》是中国的一种政治仪式,大概很少有人会反对。它被赋予的权威性和仪式感,早已超过了它作为新闻节目的价值。老百姓明白它的象征意味,所以对它提供的新闻是否重大或新鲜,也少有要求。

     人们从《新闻联播》获知的,往往是一种对事实的态度,是政府期望告知民众的价值判断。有人把此称为“新闻联播主义”,是有道理的。连在《新闻联播》出镜,也被人们看成一种政治待遇。既然被人们当作一种仪式,主持人只有尽可能不显露个性。主持人所追求的个人风格或态度,在他们身上被减化到了极致。他们的任务就是字正腔圆地播音,那才是权威拥有的声音,代表了某种超越于声音之上的意志。播音要求如此,内容次序编排上,也很程式化。在《新闻联播》中,重大社会新闻往往上不了头条。即使当天发生“9.11”这样的国际重大新闻,《新闻联播》遵循也是“先国内后国际”“先时政经济、后文化体育”的播出程式。这表明它的仪式性,已使它放弃了对新闻价值的评判,或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

     网友总结《新闻联播》内容:前10分钟领导很忙,中间10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10分钟世界各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见,这种程式化风格已非常明显。政治对仪式是有很强的依赖。但政治话语的仪式性,更多地体现在对真理、公正、良知的尊重,它并不排斥生动和形象,更不是空泛、委婉、抽象、甚至模糊不清的代名词。《新闻联播》的一些语汇,却常常显得陈旧而乏味,充斥的多是一些政治行话。作为中国权威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有义务将这些行话,转变为老百姓都能轻松接受的大白话,这样才能有效融入到公共话语中。目前《新闻联播》所操持的话语,目的似乎是在分散公众注意力,用它的枯燥使人们不去关心它的真实意思。

     一旦民众对一种话语方式或腔调有排斥心理,它所传播的理念也难得到民众认同。在各种信息方式充斥的今天,《新闻联播》维护的这种表面仪式感,会使民众离它越来越远,最终反而给民众带来了对当下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权威媒体,与政府总有某种默契,因为政府往往是很多重大消息的来源。不保持这种默契,媒体就可能丧失一些重要的新闻来源。但这种默契,是在一个限度内的,一旦超越了这个限度,媒体的公信力就会越来越弱,最终导致人们的远离。比如在美国,政客泄密也是国家管理民众的一种方式。因为泄密,可以有效获知民众对某项政策的反应,以便在真正公布政策时,政府能有更好的应对措拖。这种策略就比单纯成为政策传声筒,显得高明一些。

     在新闻载体贫乏的年代,国人大多数的新闻来源都是《新闻联播》,所以它的话语无论多么刻板、抽象,不会影响观众对《新闻联播》的选择或判断。但是今天,网络早已成为更为活跃的传播工具,每天都在向公众提供各种资讯或话题。这时《新闻联播》如果不进行变革,只会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如今时事评论员极少从《新闻联播》获取新闻索材,就是一个明显例证。《新闻联播》本来是想在公众的头脑中重构关于现实的图景,然而因为远离活生生的现实,人们反而感受不到它与现实的关联了。是继续用陈旧的话语方式,来保持这种表面的仪式性,还是通过对新闻价值的关注,来更为智慧地传达国家对现实的意志,成为《新闻联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新闻联播》一直期望塑造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但这种认同的前提,是要让民众感受到它的新闻价值和秉承的新闻精神。新闻联播变脸,要朝着亲民的方向去变,这当然也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能够继续维持甚至推升新闻联播的收视率,这样才能谋求更好的传播效果。有些改变当然好,只是,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无论坚持严肃也好,还是追求亲民也行,最怕的则是既失严肃又不亲民。

 

     央视频陷网友“纠错门”

     补妆门

     2008年3月19日央视的《晚间新闻》中,当画面切到一条国际新闻后不久,就出现了主持人贺红梅低头补妆的画面,该画面在新闻中播出了大概两秒钟。

     哈欠门

     2008年4月17日,央视女主播文静在早间新闻栏目《朝闻天下》中,竟然在镜头前大打哈欠,显出一脸疲态。直到搭档赵普把串联词说完,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立刻端正了坐姿。

     白字门

     2008年4月26日的《新闻联播》中,央视主播郭志坚将一条新闻中四处圈(juàn)养全部念成了圈(quān)养,被网友称为“白字门”事件。

     字幕门

     2008年10月1日《新闻联播》中一条《别样节日别样情,多种活动同祝福》中的一段新闻记录了祖国各个地方的人们欢度国庆的新闻,在播放到河北邯郸市民欢庆的镜头时,其视频中的字幕显示的是“北邯郸”。

     打嗝门

     2008年11月3日,张宏民在《新闻联播》播音过程中打嗝的视频被网友发上网。

http://www.wmi.me/Image.ashx?adid=10034&size=n&uid=10000127

 

更多精彩文章已推荐到新闻中心,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网赚:教你怎样用博客赚钱  揭秘董卿富豪男友的真实身份(图)

上海地铁洗手门事件视频  海运门事件女主角照片(图)  李湘床上睡裙写真曝光(图) 刘晓庆同居男人(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