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留守少年凶杀案引发的思考

(2007-09-13 09:22:43)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社会/纪实

农村

留守少年

凶杀案

未成年人犯罪

分类: 娱乐评论
 

    去年12月11日晚,宿松县凉亭镇中心学校3名女生到校外树林里复习功课时,意外发现几个年轻人给躺在地上的一名不省人事的年轻人喂水,感到事有蹊跷,赶忙跑回学校报告老师。老师们赶到现场,发现地上的昏迷者曾是该校一名初中班学生。学校报警时,几个年轻人乘机逃离。次日上午,昏迷者抢救无效死亡。

 

    是意外事故还是命案?据报警的凉亭镇中心学校老师介绍:16岁的死者尹某,去年曾是该校学生,后来因和老师发生矛盾而转学,现在宿松县河塌中学读初三。12月11日下午,尹某不知何故没上课来到这里,傍晚在学校后山上发现他时,他的头部、身上等多处受伤,昏迷不醒。宿松县警方查明:11日中午12时许,尹某在凉亭镇中心学校后山上与无业青年祝某因琐事发生矛盾,后祝某伙同王某、陈甲、陈乙将尹某带至树林中拳打脚踢,后见尹昏迷不醒,害怕出事,便买来一些饮料、食品喂食,试图救人,被人发现后只好逃走。

 

    案发后,4名涉案嫌疑人全部逃走,经警方的全力追捕,主要犯罪嫌疑人都已归案。

 

    被打死的中学生尹某就住在邻村,在幼小的时候父亲就因意外事故去世,是母亲一手将他拉扯大的。这两年,因为家境困难,而且经常受到同村人的欺负,母亲只好外出打工,将他留在80多岁的奶奶身边管教。这个事件是我回家听到乡亲们说起的。我还听说这个被打死的中学生和我们村一个孩子关系很好,以前经常在一起不好好上学,到处打架惹是生非,家里的人难以管束他们,为他们操碎了心。因为这样,我们村那个孩子也就被他的父亲带出去打工去了,而那个被打死的孩子还来找过他。听他的家人说,幸好这些日子他不和那孩子在一起,否则可能也被打死了。不管怎样,最伤心的还是死者的母亲,守寡十六年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就这样没有了,她的人生还有希望吗?

 

    这是一起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数字不可谓不惊人,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表面上看,这是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的缺失,实际上则是“三农”问题的另一种显象。

 

  试问,哪家父母不喜欢儿女绕膝?哪个孩子不渴望父母施爱?但是,农民在城镇务工时却不得不抛妻离子。

 

    原因自然简单,农民工在城里打工,只能扮演“外乡人”的角色,他们始终难以成为市民一族,因为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横亘在面前,这是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只能仰望却无法跨越。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只有放开户籍制度才能减少农民。诚然,尽管农民工为城市发展抛尽血汗,但因为始终无法洗刷农民身份的胎记,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市民,更不可能把子女接到城里,享受天伦之乐。

 

  留守儿童在农村无法接受优质教育,那就随同父母到城里接受教育吧。然而,这只是不切实际的笑谈。高额的教育费用使他们望而却步。多年以来,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制度,断送了多少孩子的上学梦?又导致了多少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这无从统计,想必数字惊人。所以,建议城市教育部门把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真正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不能误人子弟,要对下一代负责。然而,呼吁何时才能成为现实,尚不得而知。

 

  其实,我国农民自古有安土观念,倘若在农村就能衣食无忧,他们自然不愿背井离乡。

 

  农民收入存在三大特点:绝对额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在地区之间很不平衡。

 

  试问,在这种情势下,农民又怎能安于固守农村?对此有识之士给出良策,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整农业结构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根本之策还在于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农民的权益。正如农民企业家孙大午所言,“现在如果只让农民种地,改变不了农民收入少的问题,改变不了农民穷的命运”。只有农民在农村收入有保障,他们的子女才不会饱受离散之苦。

 

  2000万留守儿童不能成为盲区,否则贻患无穷。但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头疼医头”,从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顽症入手,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起来,农民增收的幅度更大一点,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同时要适当开放户籍,并想法解决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难的情况,各方措施都紧跟过来,留守儿童的盲区就会被填补,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对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力的推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