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2009-08-30 23:57:17)
标签:

校园

时代

文学青年

流行刊物

梦想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题图/八九十年代时髦、前卫的文学女青年)

 

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文/阿柒哥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1993年第11期《辽宁青年》的封面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1982年《青年文学》的创刊号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小说月报》1980年的创刊号封面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1995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的封面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八、九十年代最牛的文学青年王朔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文学青年心中的圣地·位于朝阳区八里庄的鲁迅文学院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文学很吃香,文学青年也就成了一个很时髦的词儿。一个男生,如果他的文章写得好,有幸能在中央级的刊物上发表,他立马就会成为姑娘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受到的追捧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女孩们暗送过来的秋波都能淹死个人。
    那时我在乡下的一所小镇中学教书,才二十出头,当时也是宗教徒一样热爱文学,常常把要当作家的梦想挂在嘴边唠叨,搞得全校的师生都知道我是一个喜欢文学的小青年儿。
  记得刚分到小镇中学的第二年暑假,过完长假返回学校,校园大门紧闭,我从大门一侧开着的小门走进校园,正从食堂门口经过,从学校食堂的灶上炒完菜的传达室门卫张大爷看见我,忙朝我喊道:小七老师快过来,有你几封信,还有你订阅的几期杂志也到了。
    在学校那么久,我一直不知道张大爷的全名,只知道他老家在附近的一个渔村,当年从部队退伍后转业到学校做电工,退休后被学校返聘留在了学校的传达室。老伴几年前去世了,唯一的女儿也嫁到了城里,张大爷孤身一个人住在学校。
  我走进门卫室,说是门卫室、传达室,其实也是张大爷的单身宿舍。我对张大爷笑了笑:暑假几十天不在校,杂志就扎堆来了。
   “是啊,暑假收发室的责任更大了,天天那么多人来传达室,取信、取报、取杂志、取汇款,还有取快件,一不小心就容易把信件、报刊弄丢。”
    张大爷喜欢喝点小酒,他正把刚才在灶上炒好的一盘蒜薹炒肉摆在桌上,桌上还有一小碟花生米,一小碟咸小鱼。
   “小七老师,要不要来一口?”张大爷招呼正在一堆信函和杂志中忙着寻找自己信件、杂志的我。
   “谢谢,张大爷,不用了。”我一边翻阅信件、杂志,一边朝张大爷摆摆手说道。
    等我找全自己的杂志、信函,张大爷递给我一个黑壳面笔记本,本子上用线吊着一根圆珠笔芯,我捉住笔芯,在收发登记本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告别张大爷走出传达室。
    我一共收到8封信,在传达室外,我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发现全是报社、杂志社的退稿信。暑假前写了一篇文章《暖冬》,投给几家报纸、杂志,没想到现在全都被退了回来。
    看着退稿信,我一下子变得消沉起来,唉,为写这篇文章度过的许多不眠之夜,现在看来又白熬了!当初把这篇倾注自己不少心血的稿件投进邮筒时,曾暗自发誓,如果这一篇稿件仍被退回,自己一定要终止文学的梦想。
  因为我开始对自己是否具备成为作家的天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暖冬》投稿前,满怀希望投出去的一篇又一篇稿件,换回来的一封封不采用的退稿信,不就是明证么?!
    我深陷迷茫,觉得自己看不见未来,一心想成为作家,把文学当成唯一的梦想,为之努力并一路坚持,可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信,正慢慢蚕食自己原有的自信和骄傲。今天的退稿信,再次把我从坚定拉回迷茫,在文学道路上自己真的不行么?
  我很舍不得放弃文学,然而不放弃,怎么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人生应该怎么活呢?!
    从十几岁的孩童起,我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作家,这个梦想的诱因,源于小学5年级秋天的某一天。那天中午放学回家,推开大门,发现家里没有人,我就趴在桌上开始做作业,一边等家人回来做午饭。
  当我习惯地打开收音机,无意中调到电台里正在连播一部小说,播音员低沉而激越的磁性声音一下吸引住了我。
  整个中午从12点到12点半,收音机里的广播小说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和津津有味,自己也深深地被震撼了。透过窗棂的秋日暖暖阳光,斑驳地洒在人的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作家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穿透力。
    几天后,才知道这部小说叫《我们的歌》,是瑞士籍华人女作家赵淑侠写的一部描述海外留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
    那天夜晚我失眠了,满脑子升腾一种强烈愿望,我也要做一个用生动的文字去震撼别人心灵的人。后来才知道,这种愿望,就叫做文学情结。
    从此我迷恋上了文学,无论是后来在初中还是高中,我都如饥似渴得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课余时间也喜欢看报纸、看杂志。
    高考时,尽管很不情愿地填报师范大学的志愿,但成绩考得不是很理想,最后还是上了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业。4年后,我这个怀揣作家梦的文学青年,不情愿地分到市区偏远的小镇高中,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
  想自己考入师范后,花得最多的时间就是去图书馆看书,曾经写下过十几本的阅读笔记,并按照汉语拼音顺序列出了自己认为值得阅读的报纸、杂志;师范毕业后,虽然工作了,但仍然喜欢读书,不过看得最多的是杂志了。
  乡下小镇没有图书馆,学校阅览室订阅的报刊、杂志虽然有限,我还是喜欢去那里打发时光,周末的午后,一呆就是整个下午。在阅览室里,我最喜欢阅读的刊物,是《辽宁青年》、《科幻世界》、《青年文摘》、《参考消息》、《南方周末》,还有《读者》、《演讲与口才》、《环球时报》。
    我用每月加起来不到300元的工资,订阅了《青年文学》、《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萌芽》、《杂文选刊》,几乎全部都是文学类的期刊。
    在我来高中之前,学校里个人订阅报刊最多的老师也不过花费500元,而我来之后,每年用于订阅报刊的费用差不多1000多元,远远超出了老师福利中补助的报刊费。
  有一次我去小镇邮局邮寄东西,当邮局工作人员知道我是高中的小七老师,她们都笑起来,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丝敬仰。原来,全镇只有两个人订阅了《中篇小说选刊》,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她们邮电局的局长,局长为他上初中的女儿订阅了一本《中篇小说选刊》。
  因为订阅《中篇小说选刊》,我和邮电局的局长结了缘,后来他请我做了他女儿的家庭教师,很多年后,女孩考上了上海复旦,再后来留学去了美国,女孩幸福的人生,想想也有我的功劳呢!
  写下这段文字,只是印证一下自己是不是够得上骨灰级的文学青年。如今十余年过去,很少人喜欢文学了,这年头如果谁还称呼是文学青年,那不异于是骂他,这个时代,文学青年一词和小姐的称谓一样早已被人抹得漆黑。
  不过骂他也好,如果似胡屠户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给范进一个嘴巴掌掴过去,让迷了心窍的人觉醒才是最好。
  因为迷恋上文学,是个毁人生的事儿,看看媒体上这个时代文学青年的一些形象吧:与社会格格不入,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搞得最后自己的人生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老前辈一样,落魄穷酸一辈子……
  真心给全天下喜欢文学的青年们一点过来人的建议,把喜欢小说、戏剧、电影这些文艺作品,当做工作迷惘、情感失落时,祛除痛苦的一剂方药也就罢了,千万别把喜欢文学的爱好沦为一种职业,如果那样,这个人的一生不会很幸福……

 

附: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报纸、杂志
(报刊先后按首字拼音排序。其中,有几本曾是您的最爱呢?!)

 

    1.《参考消息》2.《当代》3.《读书》4.《读者》5.《环球时报》6.《科幻世界》7.《辽宁青年》8.《美文》9.《萌芽》10.《名作欣赏》11.《南方周末》12.《南风窗》13.《青年文学》14.《人民文学》15.《诗刊》16.《诗选刊》17.《三联生活周刊》18.《散文选刊》19.《十月》20.《收获》21.《书屋》22.《随笔》23.《书城》24.《体坛周报》25.《万象》26.《微型小说选刊》27.《文化娱乐》28.《文汇读书周报》29.《文学报》30.《小说界》31.《小说月报》32.《小说选刊》33.《小小说选刊》34.《炎黄春秋》35.《演讲与口才》36.《咬文嚼字》37.《译林》38.《杂文报》39.《杂文选刊》40.《争鸣》41.《中篇小说选刊》42.《作家》43.《作家文摘》

旧时追忆: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