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时代文学青年流行刊物梦想 |
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流行刊物
文/阿柒哥
1993年第11期《辽宁青年》的封面
1982年《青年文学》的创刊号
《小说月报》1980年的创刊号封面
1995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的封面
八、九十年代最牛的文学青年王朔
文学青年心中的圣地·位于朝阳区八里庄的鲁迅文学院
记得刚分到小镇中学的第二年暑假,过完长假返回学校,校园大门紧闭,我从大门一侧开着的小门走进校园,正从食堂门口经过,从学校食堂的灶上炒完菜的传达室门卫张大爷看见我,忙朝我喊道:小七老师快过来,有你几封信,还有你订阅的几期杂志也到了。
我走进门卫室,说是门卫室、传达室,其实也是张大爷的单身宿舍。我对张大爷笑了笑:暑假几十天不在校,杂志就扎堆来了。
因为我开始对自己是否具备成为作家的天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暖冬》投稿前,满怀希望投出去的一篇又一篇稿件,换回来的一封封不采用的退稿信,不就是明证么?!
我很舍不得放弃文学,然而不放弃,怎么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未来的人生应该怎么活呢?!
当我习惯地打开收音机,无意中调到电台里正在连播一部小说,播音员低沉而激越的磁性声音一下吸引住了我。
整个中午从12点到12点半,收音机里的广播小说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和津津有味,自己也深深地被震撼了。透过窗棂的秋日暖暖阳光,斑驳地洒在人的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作家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穿透力。
想自己考入师范后,花得最多的时间就是去图书馆看书,曾经写下过十几本的阅读笔记,并按照汉语拼音顺序列出了自己认为值得阅读的报纸、杂志;师范毕业后,虽然工作了,但仍然喜欢读书,不过看得最多的是杂志了。
乡下小镇没有图书馆,学校阅览室订阅的报刊、杂志虽然有限,我还是喜欢去那里打发时光,周末的午后,一呆就是整个下午。在阅览室里,我最喜欢阅读的刊物,是《辽宁青年》、《科幻世界》、《青年文摘》、《参考消息》、《南方周末》,还有《读者》、《演讲与口才》、《环球时报》。
有一次我去小镇邮局邮寄东西,当邮局工作人员知道我是高中的小七老师,她们都笑起来,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丝敬仰。原来,全镇只有两个人订阅了《中篇小说选刊》,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她们邮电局的局长,局长为他上初中的女儿订阅了一本《中篇小说选刊》。
因为订阅《中篇小说选刊》,我和邮电局的局长结了缘,后来他请我做了他女儿的家庭教师,很多年后,女孩考上了上海复旦,再后来留学去了美国,女孩幸福的人生,想想也有我的功劳呢!
写下这段文字,只是印证一下自己是不是够得上骨灰级的文学青年。如今十余年过去,很少人喜欢文学了,这年头如果谁还称呼是文学青年,那不异于是骂他,这个时代,文学青年一词和小姐的称谓一样早已被人抹得漆黑。
不过骂他也好,如果似胡屠户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给范进一个嘴巴掌掴过去,让迷了心窍的人觉醒才是最好。
因为迷恋上文学,是个毁人生的事儿,看看媒体上这个时代文学青年的一些形象吧:与社会格格不入,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搞得最后自己的人生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老前辈一样,落魄穷酸一辈子……
真心给全天下喜欢文学的青年们一点过来人的建议,把喜欢小说、戏剧、电影这些文艺作品,当做工作迷惘、情感失落时,祛除痛苦的一剂方药也就罢了,千万别把喜欢文学的爱好沦为一种职业,如果那样,这个人的一生不会很幸福……
附:八、九十年代文学青年最爱的报纸、杂志
(报刊先后按首字拼音排序。其中,有几本曾是您的最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