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征集志愿学校的填报顺序
晨雾 /
文
北京是高招录取已经到了本科第二批次第二次(降分)征集志愿的时候了,虽然涉及到的这部分考生家长已经不是很多,但是他们在怎样选择征集志愿的三所学校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主要是参加征集志愿的学校都是一些外地的不太熟悉的学校。您问晨雾,晨雾也不可能了解这些学校。另外就是由于不了解这些学校,不仅选择困难,选择之后三所学校的排序也困难。专家们可以告诉您:征集志愿填报和录取都是遵循平行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三所学校一定要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并拉开一定的梯度。这个说法没错。但是晨雾认为如果仅仅这样说,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为什么?找个专家,随便拿出三所征集志愿的学校让他“从高到低顺序排列”试试,就知道还是有难度的。
比如说今天早上看到一位考生家长凌晨的留言:
新浪网友
2012-07-21 01:28:12
谢谢老师一直的陪伴!学生理科427分喜欢物理,依次选择这三所学校您看是否合理。(因为不太了解外地院校)鲁东大学(373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4319)、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126)全部服从调剂。
如果您肯指教,我将终生难忘!
理科427分,选择这三所大学参加降分征集志愿是否合理?如何排序?说句实话,对晨雾来说,如果是一批次二志愿的三所学校,晨雾多半可能会很快告诉您。可是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其他专家如何,晨雾自己感觉不那么容易。
填报征集志愿与填报普通平行志愿最大的不同,就是高校往年的提档分数数据已经没有任何可参考性。填报普通平行志愿可以参考高校往年的提档线,然后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就行了。但是填报征集志愿的时候,这些参加征集志愿或者降分征集志愿的学校,往年的提档线基本上都是压在批次控制分数线上(一本线、二本线),无法比出高低来。例如上面网友家长所选的三所二本大学,去年的提档线都是435分,谁高谁低?如果您再查过去多年的提档线,也全部都是二本线。因此已经无法根据往年提档线来确定三所学校的顺序。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一所学校提档线的高低,实际上是考生填报追捧出来的。每年的征集志愿实际上也会形成每一所大学的提档线,只是高招办和高校都不公布征集志愿的提档线,所以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不等于它不存在。我们根据“提档线是考生填报追捧出来的”这个原理,研究这些征集志愿学校受“追捧”的程度,从而判断他们的高低顺序。
两个评判原则:
1.
每年都参加征集志愿,还是只是偶然地参加征集志愿?
这一点不用解释家长们就应当知道怎么做。每年都参加征集的是较低的学校,偶然参加征集的是较高的学校。
2.
每年征集志愿后完成招生计划的程度。
不要认为每年征集志愿之后,这些学校就全都完成招生计划了。其实不是这样,有些学校经过征集志愿和降分征集志愿仍然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如何知道这些?又用到大厚书了。
我们就拿上述网友家长选择的三所学校为例。
3734
鲁东大学
2011
招生计划5人,实际录取5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1人(含线下1人),线下录取4人。
2010
招生计划5人,实际录取5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0人(含线下0人),线下录取2人。
2009
招生计划4人,实际录取1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0人(含线下0人),线下录取0人。
4319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招生计划20人,实际录取20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7人(含线下2人),线下录取13人。
2010
招生计划20人,实际录取20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9人(含线下7人),线下录取16人。
2009
招生计划18人,实际录取18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6人(含线下5人),线下录取12人。
2126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1
招生计划12人,实际录取11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10人(含线下7人),线下录取7人。
2010
招生计划12人,实际录取12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8人(含线下5人),线下录取6人。
2009
招生计划12人,实际录取12人,其中第一志愿录取2人(含线下2人),线下录取10人。
了解了上述信息,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晨雾只是谈谈自己的判断:
1.
这三所大学除极个别情况,都属于经过征集志愿或者降分征集志愿后,能够完成招生计划的。他们受“追捧”程度十分接近。
2.
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包括线上线下)所占比例表示了收到“追捧”的程度。如果让晨雾来排序,刚好把这位家长原来的顺序倒过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鲁东大学。
3.
如果这位考生分数427分,属于线下20分中考生中偏上位置。但是参加降分征集志愿的也不乏线上落榜考生。如果这位考生选择征集志愿的目的是一心就想走,要有学上,坚决不复读。晨雾建议在上述三所学校中保留两所,然后再选择一所保底学校放在第三顺序。保底学校选择的两个原则:第一,往年经过征集志愿之后仍然远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方法同上);第二,自己怎么看怎么不喜欢的学校(你不喜欢,多半别人也不喜欢,才能选中)
4.
如果考生参加征集志愿的心态是犹豫的,想看看如果录取的学校好就去,不好就复读,那么上述三所学校可以保持不变,或者还可以选择自己更喜欢的学校。当然就要考虑再次落榜的可能。
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坚决要走,绝不复读”的,另一类是“录取后看情况,好就读,不好就复读”。这两类考生填报征集志愿的前两所学校没有什么区别,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喜欢的学校。但是第三所保底学校的选择就不同了。对前一类考生来说,就要有意选择一所“不喜欢”的。而对于后一类考生,则不需要考虑这个。
除了上述考虑以外,还应当考虑所填报征集志愿学校剩余计划的数量。这是明面上能看到的,晨雾就不再多说了。
最后谈谈如何了解这些外地的大学好不好,专业好不好。目前只有一天时间,唯一的办法就是上学校的网站,查看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相关专业发展的历史。当然很可能看到的都是一些自吹自擂的东西,那也不要紧。还是能找出一点真实有效的东西来。
还是那句话,和一本考生一样,二、三本层次的考生,参加征集志愿的考生,在每个家庭里都是天大的事情。祝参加征集志愿填报考生家长们心想事成!
本文举的是北京的二本征集志愿的例子。但是填报方法和思路对各省的征集志愿填报都适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