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角】“候鸟”的高考

标签:
来源全国反作用自明更多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身在故乡为异客”——
【新闻广角】“候鸟”的高考
晨雾 / 转帖
2011年3月24日,北京,20名学生家长就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问题向教育部递交建议书。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异地高考”相关政策正在调研中。王海欣
摄
编者按
“身在故乡为异客。”这是高考“候鸟”们的切身感受。离开熟悉的他乡,回到陌生的故乡,去参加一场或许会决定一生命运的考试,个中滋味,或许只有这些正处于心理敏感期的十几岁的孩子知晓。
1994年初,王思兴的爸爸妈妈从家乡贵州黔西南州兴仁县远赴广西桂林打工,随后,他和弟弟在漓江之畔出生。随着小哥俩在桂林一天天地长大,家庭的生活开销也一天天在增长,从王思兴记事起,他就几乎很少看到自己的父亲在家停留,因为他太忙了。
6月1日晚7点,王思兴轻轻推开房门,来到过道上的灶台,轻轻生起了火。水很快烧开了,翻腾着气泡,王思兴有些不耐烦地扯开方便面的包装,“哗啦”一下倒进锅里。因为吃不惯辣椒,他已经整整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几分钟后,锅里的方便面煮好了,他面无表情地把面倒进碗里,起身回到房间。
“砰”地一声,王思兴把门使劲一关,整个过道传来一声巨响,这声音甚至吓到了楼下的火锅店食客。
“桂林到贵州兴仁县,相隔1000多里地的距离,我如今是身在故乡为异客。赶紧考,管它能上什么学校,考完走人,我再也不想呆在这里,我要回桂林家里。”王思兴咽了一大口面,可能是心急呛着了,他捂住胸口剧烈地咳嗽起来。
“看到大儿子的状况,我以后哪里也不去了”
今年4月份,为了大儿子乔郎的高考,乔山艺决定从务工地深圳举家搬回到故乡贵阳花溪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乔郎的父母就开始出门打工。五年前,他们把孩子从贵阳接去,安顿在广州一所民办学校,“孩子离得近,方便照顾。”因为收入不佳,2009年,他们又到深圳一家鞋厂去工作,儿子随他们转了过去。
“我讲的这些很可能是要考到的,你们要认真听,要不然怎么对得起父母?”老师冷冷丢下一句话,继续讲课。
“看到大儿子的状况,我以后哪里也不去了。”对乔郎既内疚又生气的乔山艺准备一直留在贵阳谋生,直到让二儿子读完高中。
“异地高考需要国家统一布局,很难靠一个地方进行试点”
2011年7月,教育部针对异地高考表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比如父母在这个城市工作、纳税等,一旦符合条件并已经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那么这些随迁子女就有权利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但对收入微薄、流动性强的农民工家长来说,这无疑更像是一个“画饼”。更多的农民工家长难以符合条件,他们的子女,也只能成为为高考而迁徙的“候鸟”。
“异地高考还应该与高考改革结合起来,现行的高校自主招生,还与统一高考联系在一起,而统一高考要求‘户籍+学籍’相结合的报名制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打破集中录取。”陈祖君认为。
《工人日报》(2012年06月10日 01版)本报记者 李丰 赵福中
信息来源:2012-06-10《工人日报》
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2_06/10/GR0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