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自招陷“被应试”魔咒?

(2012-02-20 15:04:24)
标签:

教育

后藏

面试

复旦打怪记

培训机构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网上热传复旦自招面试“实录”,培训机构暗示猜中多题
高校自招陷“被应试”魔咒?

 

晨雾 / 转贴

  
高校自招陷“被应试”魔咒?
自主招生面试官表示,考生的知识、能力边界在什么地方,优势在什么地方,才是考核重点
张驰 资料照片


  □晚报记者  钱钰报道

 

    昨天,为期三天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落幕。记者发现,不少学生将自己的面试实录“搬”上网,与众多网友分享,培训机构借此 “暗示”猜中多题。有人质疑,高校自主招生陷入“被应试”魔咒。对此,专家表示,自主招生面试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准备是没有用的。

 

面试“实录”网上热传

 

    广受关注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结束后,一篇学生撰写的《复旦打怪记》在网上热传,文章洋洋洒洒3000余字,详细叙述了整个面试的过程,近百人留言评论,143人分享,将神秘的面试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整个看似无厘头的“实录”既真实再现了面试者紧张的心情,如“那10分钟真是我最紧张的时候,不知道那扇红棕色的门背后藏了什么‘怪’……于是想到了一句话 ‘人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未知’”。

 

    又有教授与学生之间幽默的对话,“有个问题挺经典的,教授问会不会就今天的面试写篇文章,我说会的,我题目都想好了。他说,你什么题目。我不无自信地说,《复旦打怪记》,真是一个房间一个怪啊!他开怀大笑。 ”……

 

    甚至有教授对高中生的 “谆谆教诲”,“我看你们这组学生的字啊,怎么都那么难看啊?!你这个字啊,和我小学两年级时候差不多。现在啊,上海的学生都觉得英文字要写得好,所以中文就不练了。倒是外地的学生字都不错。我跟你说啊,想当记者,你这个字可不行啊。 ”当然也不乏一些时事问题,如对pm2.5和方韩大战的看法。最后,作者“总结呈词”说,“感觉教授都挺和蔼,挺包容的,不过我真的琢磨不透他们那种神秘莫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培训机构“暗示”猜中题

 

    借着分享学生面试实录的“东风”,某培训机构也在其主页上“暗示”猜中多题,“‘牛奶盒为什么是方的? ’XX学员们,这个问题是不是似曾相识?! ”、“教授让我针对我的弱点举点例子,问我是怎么克服的,有没有什么改进?XX学员们,有木有再次似曾相识?! ”……

 

    对此,有人提出质疑,高校自主招生陷入“被应试”的魔咒?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培训机构猜中部分面试题也很正常,因为面试无非围绕三类问题展开,一是针对现实问题、时政话题展开讨论,亮出观点;第二类是与学科相关的问题,怎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三类就是关系到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价值观的问题。

 

    “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没有标准答案,即便猜中题事先有准备,你的回答也不一定会让面试官满意。”熊教授说,面试作为一种测量技术,如果可靠,应该是不怕“被应试”的。

 

开放性题目“不怕你准备”

 

    自招面试培训是否有用?对此,一名有过多次自主招生面试经历的大学教授表示,准备是没有用的。首先,面试考核的重心不在知识点,因此从来也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偏重了解学生的反应速度、逻辑思维、质疑精神等,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个性去问、去看。即使普通如 “你对未来有何规划”、“平时有何爱好”之类的问题,都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生出”不同的“问题链”来。

 

    “面试大多是一些开放性题目,考官会在不断的追问中,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引出更广泛的话题。所以,应试培训效果不明显。 ”熊教授认为,一位有经验、合格的考官,一看就知道你是预先背好的答案,还是通过长期积累、思考得出的观点。

 

信息来源:2012-02-20《新闻晚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2-02/20/content_751435.htm

 

晨雾点评:

 

    我也认为培训机构猜中某些面试题目一点都不奇怪。我也知道许多面试题目都没有标准答案,而是给出一个谈话的“由头”,让考生由此展开去表现自己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然而正因为此,我更加认为参加适当的培训肯定是有效的。起作用不在于是否知道题目标准答案,而在于实现了解训练答题时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有些冷僻题目不至于一下子被问懵。就像我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面试题目“北京有多少个井盖?”,如果事先了解一点答题方式,就不会陷入只知道“一个一个数井盖”的想象误区。而这方面,我们的大多数考生一天到晚读书,“见识”太少,难免“吃亏”,如果有所训练,可能会有一些弥补。

 

    因此高校越说自主招生培训没有作用,越说明有作用。特别是自主招生考试走向规模化和标准化之后,培训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当然满世界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培训班会越来越多,给我们家长带来无穷的困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