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进入名校的学生,究竟是怎样的学生?

标签:
教育叶英上海复旦交大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自主招生进入名校的学生,究竟是怎样的学生?
复旦对自招生跟踪调查显示:该类学生参与社会活 动方面更积极 人生规划更清晰
晨雾 /
2007年交大自主招生进去的张楠现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本报记者
施培琦摄
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的究竟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分学生,还是偏才、怪才亦或成绩不够顶尖、但综合素质绝对让人刮目相看的学生?本报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均适合各所大学的理想。他们中的一部分若仅凭高考成绩,有可能无法进入复旦交大,这正是改革的意义所在;而大多数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学生,原本就能通过高考也能入学,这也并不意味着自主招生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徒增负担。相反,这些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些“特质”值得思索和关注。
本报记者 刘昕璐 严柳晴 首席记者 朱文娟
个案一
非优等生进了复旦并顺利读研
6年之后,许多高三时候的故事大都已经淡忘。但韩立秋(化名)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被录取时,一家人目瞪口呆的场景。2006年,复旦自主招生让她有机会进了复旦。
6年前,她并非优等生
她并非优等生,难得几次考试会在班上冒尖。复旦自主招生考试是她人生中一个不期而至的意外。这段时间,正是她学习上的低谷。她抱着“不妨一试”的想法,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当时,报名单上的学习成绩一栏,学校周到地为学生做了“美化”:每一门考试的成绩,都乘以1.2。成绩排名一栏,也可以填写比较靠前的排名。在请老师写了推荐信后,她寄出了推荐材料。比起许多一同申请的学生,她的推荐材料“一穷二白”,里面没有任何获奖证书。“那时候感觉特别意外,原来自主招生的门槛可以这么低。”
报名后不久,她迎接了第一场笔试——排山倒海的选择题。在笔试里,她得了610分,不偏不倚地从及格线上“蹭”过。尽管不擅长理科,但为了在高考时能够有更多的专业选择余地,她曾考虑选择物理,后来,因为学物理后劲不足,她又选回了文科。在来回的折腾中,她的各科知识在文科生中还算平衡。这种“平衡”也为她通过考试助了一把力。
面试时,她第一次来到复旦,韩立秋抬头望,只觉得光华楼高高在上。长长的走道里5扇门,5扇门里5个教授坐镇。敲开每一扇门,教授会问一个相同的问题来套近乎:你平时看什么书?韩立秋的回答都是——《红楼梦》。
韩立秋说,她喜欢人文学科,除了《红楼梦》外,她想不到其他让她印象深刻的书籍。在焦躁得让人无所适从的备考时期,她经常看报纸。在自主招生的面试中,许多面试的问题,她都能从报纸里找到答案。“当时只觉得,所有的问题我都答出来了。”
不经意为她打开过一扇窗
韩立秋毕业于上海一所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这所高中也搞素质教育,却也和所有的学校一样,受到成绩和升学率的制约。
抱着给学生拓宽知识面的想法,这所高中给高一、高二的学生开设了选修课。在许多学生眼里,选修课形同鸡肋。他们会抱着大叠的作业,到课堂上奋笔疾书。而正是这形同鸡肋的课,在不经意间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当时,她报了一门生物选修课,在生物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们到操场上认植物。师生们一同在校园里,玩味着两片“不一样的叶子”,观赏着茎叶的生长脉络。这样师生同行的选修课,也仅仅只上了一次。
这门课给了她从未有过的心灵享受,这段经历她写进了自己自主招生推荐信里。
●谈自主招生
它还可以更成熟
现在,韩立秋已经从复旦毕业并顺利读研了。她坦言,自己至今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被录取。在同班同学热火朝天地备考时,她翻着漫画书独自逍遥。最后,她以超过本科录取线大约20分的分数,毫无心事地通过了高考。
作为过来人,韩立秋觉得这一“自主招生”制度仍有可改善的空间。“从选拔制度来看,这种制度没有能够照顾到农村的学生。就当时提问的问题来看,这些偏时政的话题,比较新颖的思路,农村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另外,学校的自主招生的配套培养体制也很不完善,有没有教师给我们指点迷津,我身上究竟有哪些特质,哪些是可以被发挥的?这些我都一无所知。”“不过,我仍然是幸运儿。我只是觉得,当年的体制不够成熟。”韩立秋说。
个案二
下围棋,闻天下事优等生进入交大
毕业于上海中学,学习成绩排名前10名,成为上海交大2006年首届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中的免试直推生,在别人眼里,叶英是个响当当的优等生。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非他人想象的“只读圣贤书”、“以苦作舟”亦或“悬梁刺股”,而是围棋博弈,多闻世事,作为班长、球场挥汗型的他看似以“优雅”“闲逸”的学习方式进入交大,事实上,支撑他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从棋盘里走出的直推生
叶英告诉记者,他是下着围棋走进上海交大的。原来,他从小喜欢围棋,与围棋结缘近20年,其中的诸多思想,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让他能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游刃有余,受益匪浅。叶英坦言,成为首届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中的免试直推生,少不了这些自幼弈棋所带来的感悟。“围棋讲求大局观,所谓‘舍小就大’,需要统观全局、明确目标、直取重点,体现在学习上就是把握知识的核心,理解概念,而不是搞题海战术,”谈起围棋给他的启示,叶英如数家珍,体现在学习上就要合理规划好时间,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任何时候都要认真”。
叶英说,在高中,有很多同学只是埋头题目,做了各种各样的习题,但成绩还不一定有提高;而他更多地会在题目中归纳共性的方法,思考这道题背后所考察的知识点和技巧,这样就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应对。作为班长,他把班里的琐杂之事包揽下来,热心地为同学们服务,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异。在高三的繁重学业压力下,他依旧保持“闻天下事”,并坚持每周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以及棋盘中厮杀博弈。最终被交大电信学院试点班所录取。
自招的同学毕业去向都很好
在叶英的笔记本扉页上赫然写着一个“早”字,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先生刻在课桌上的“早”字。
原来,与高中生活相比,叶英的大学生活却过得并不轻松。步入交大校园,四年的本科生涯中,叶英身兼“数职”,在学校各类活动中锻炼成长。他在校团委组织部担任学生干部,组织了和交大二附中的交流活动,使大学生们以辅导员的身份,与高中生交流对生命的感悟、组织高中生们投身社会实践。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中,他以“志愿者的志愿者”身份为多次国际赛事组织了志愿者团队,践行着“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感恩精神。同时,他还担任着班长、党支部书记……
叶英介绍,这个“早”字时刻在提醒自己早定目标,早行动,这与早年的学习习惯一脉相承。叶英说,因为在大学里,没有了升学压力容易迷失,所以需要早定目标。大学机会很多,比别人早一点准备、行动。
尽管身兼数职,本科毕业后,叶英仍以出色的成绩,直升了本校电子系的硕士研究生。叶英介绍说,当年和他一起自主招生进校的同学毕业去向都很好,有很多同学去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外名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国内大学继续读研,没有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则去了国家电网等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还有一部分同学去了KP-MG、阿里巴巴、德勤咨询等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谈自主招生
应架起“双向桥”
回想起当时自主选拔的道路,叶英希望,自主招生应该在中学和大学之间架起一座“双向桥”,使它能成为一个中学生了解大学、专业的渠道。“选择是双向的,但现在中学生对大学以及专业的了解渠道有限,大多仅能通过社会舆论、高校招办的介绍以及亲戚朋友的口耳相传,来获知这些信息”,他希望自主招生的选拔过程,能提供一个机会,让中学生得以更多地接触到在校大学生,甚至大学老师、教授,听听他们对专业、对学校的介绍;从而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个案三
与“裸考生”相比综合素质更高
张楠是一个各科发展全面,又喜欢街舞、参加较多社会活动的女孩,她在2007年通过交大自主招生顺利进入理科连读班。去年本科毕业后,张楠走上了工作岗位,但对于自主招生这几年的发展,作为“过来人”的她依然关心自主招生,“希望能真正通过这一方式发掘到人才,培养好人才。”
培养兴趣、爱好
张楠就读的高中是建平中学,当时除了学业,她仍然要求自己保持最大的“自由”。“我想要的高中生活是彩色的,所以除了课本知识,要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爱好,所谓综合素质在不知不觉间就能有所提升。”张楠记得,虽然是寄宿制中学,但她每天晚上9点半下了晚自习,看书、看报纸便成了她的“休闲”主打。而且,即便是到了高三,上海书城还是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的地方。
普遍综合素质更高
谈起自主招生的影响,张楠说,这让她提前卸下了高考的心理压力,在高考前最后的时间里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此外,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高,这曾是不少尝过自主招生甜头大学的共同看法。心思敏锐的张楠对此也有点小感触。她在进入大学后发现,部分通过高考“裸考”进来的学生,仅就成绩而论,可能也好得没话说,但是明显在一些知识结构的完善,对事件的认识上稍显不足,“这可能与所在中学究竟倡导什么以及整体教育有关。”张楠说。
她的大学班级有一名女生,是凭高考成绩裸考进入交大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在生活中,该女生就像与世隔绝一样,一些“很常识”的问题上就经常会让这个女生碰壁。“刚刚入校的时候,一次看新闻,她竟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告诉我,原来约旦河西岸是一个地方!还有一次,大家用蓝牙发送音乐和文件,她也才恍悟这原来不要钱。”张楠表示,如果一直埋头于题海战术的学生,确实在有些想法上会有些幼稚,视野上也比较局限。某种程度而言,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遗憾。
●谈自主招生
千万别“撞车”
张楠一直保持着读报的习惯,虽说自己已远离自主招生很多年,但是每次看到自主招生的新闻,她总忍不住再多看几眼。最让她不能理解的是,各高校的选拔测试还在有意无意地“撞车”。
“当年我有个高中同学就因两所大学部分考试时间的‘撞车’而无法鱼与熊掌兼得,真心希望不用这样抢人才,而是以更开放的心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张楠还认为,对于一些擅长竞赛却不善言辞的考生如何从自主招生的面试中突出重围,有待高校探索出更好的办法。
复旦对自主招生学生跟踪调查 俞霞 制图
》调查显示
自招学子对毕业后发展规划更清晰
自主招生他们进校后的表现怎样?与通过“裸考”进入大学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特质呢?毕竟,自主招生是一次教育招生改革,而学生入校后的表现,则是对这项改革效果最有效的评估手段。2010年,复旦大学对通过自主招生招进来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与“裸考”进入该校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都有着较优异的表现。
自招学生学习成绩相对更佳
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在上海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方案》,当年,共有241名上海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进入该校。校方将这241名学生与通过高考录取的966名上海学生进行了对比,并将面试预录取学生较多的前6个学院内通过高考录取或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上海学生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预录取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平均成绩绩点要显著好于高考录取的学生,分学院统计结果也是如此。根据调查数据,2006级通过面试预录取的复旦学生平均绩点为3.07,高考录取学生的平均绩点则为2.99。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2007级和2008级的复旦学生中间。
显然,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的学生进校后成绩都相对较为优异。复旦校方认为,这正是该校进行自主招生改革取得成功的表现。
自招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高
在复旦大学对这些学生的调查中还显示,七成自主选拔录取的学生都加入了学生社团,其中44%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被调查的辅导员表示,“整个选拔过程基本上都是视其能力和表现,经过民主选举产生。选举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特别关照自招生。”大部分辅导员在接受调研时表示,自主选拔录取的学生在参与学校活动时相对其他学生更积极、更热情。
自招学生人生规划更清晰
复旦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观也格外关注,在调研中也专门对此做了调查。对于学习,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动性还有待提高,对自己的学习态度也不够满意。校方通过进一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发现影响这些学生学习态度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来自于其理想志向和个人兴趣。在谈到影响自己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时,51.9%的同学选择了理想志向。校方由此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源自内在的自我驱动,而外在影响因素较少,这是因为自招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着更清晰的认识。相比衡量高考成绩填报志愿而进入各专业院系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对所学专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四年中的学业及四年后的人生发展轨迹有着较为完善的规划。
自主招生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
此外,记者采访了交大的几位相关老师,他们普遍认为:自主招生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推进多元化评价,发挥各高校优势、突出特色,体现国家需求、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的导向,使全社会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助于中学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老师认为,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总体来说,学习成绩、社团活动、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比较优秀。同时在毕业时选择的人生规划也要更远大一些,以2006年在上海市实行的第一届面试预录取同学为例,自主招生进校群体毕业时选择在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的比例显著高于高考录取进校群体。
信息来源:2012-02-10
上海《青年报》
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41884/node41887/userobject7ai305624.html
晨雾点评:
-----------------------------------------------------------------
高考讲座信息:
晨雾韩旭高考志愿填报大型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