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迅速凋谢谁之过
高考体制是女足罪魁祸首
晨雾 / 转帖


商都体育讯北京时间9月8日,中国女足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备受国人瞩目的伦敦奥运会女子足球亚洲区预选赛“六强赛”的生死战中,以0:1输给澳大利亚队,积5分,排名跌落到第四位,已经彻底无缘伦敦奥运会。昔日豪气十足的铿锵玫瑰在步中国男足的后尘,首次双双无缘奥运会,国内的批评和指责之声如雪片一样飞来,赛前豪言出线的主帅李霄鹏赛后主动请求辞职。玫瑰在家门口凋谢究竟谁之过?有人归罪于是李霄鹏指挥不力,也有归罪于队员不努力,更有人归罪于足协,甚至是举国体制,其实这都不在点子上,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国的高考体制。今天是教师节,本不想谈这个话题,但是玫瑰如此凋谢令我不吐不快。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我国从77年开始恢复高考以来,确实为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拔了不少人才,我国经济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对子女受教育的程度也水涨船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中国家长的共同心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竞争的层次越来越高,门槛也越来越高。例如一个公务员岗位有成百上千的人去竞争,往往是硕士乃至博士才能竞聘上岗。试问一个普通公务员需要那么高层次的人才吗?没办法,中国大学生多啊!公务员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那么对于其他岗位呢?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每年毕业生也有600万左右,而每年各地的人才市场招聘会往往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真正能就业的有多少呢?也就顶多80%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要在家待业,虽然国家也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真正创业成功的也只是凤毛麟角。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国家教育部门年年喊给中小学生减负,可是实际效果是,年年喊,年年增。高考的指挥棒在那挥着,就业市场竞争又那么激烈,哪个家长,哪个学校都不该减负,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谁敢减负?好!别人不减负,你减了,你的孩子,你的学生失去考试竞争力,孩子上不了大学,中学升学率降低,最后家长倒霉,孩子倒霉,学校倒霉(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对你的评价就是看你的升学率)。所以到最后,家长也好,学校也好,都压着学生去学习,书包没有减轻,只有加重;作业没有减少,只有增加,孩子想玩,没门!给我学习,将来考不上名牌大学,工作都找不到!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国的中小学生就只有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度日如年,不但要上学校的日常课程,晚上、休息日还得去上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奥语奥数班。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最后祸害的是孩子,孩子失去了应有的童年和青少年宝贵时间,成了应试的机器。温总理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现在的这种教育制度培养不出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要说也培养不出贝利、马纳多纳、梅西、孙雯等世界级足球明星。
我们接着再来看中国的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正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压迫下,中国的学校体育课被一压再压,很多学校一周能上一次体育课就不错了,到了毕业班,体育课就得停,本科大学四年就上两年。尤其中小学生应试课都上不完,作业写不完,哪有时间去踢球?你看看中国的中小学生有多少人不近视的?你再看看每天能有几个人在球场上踢球?即使你去了球场,马上老师就会追来干涉,家长也会说,先把学习搞好再说。你再到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军训现场去看看,天一热,马上晕倒一片。据说国内某省招特种兵,居然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可悲啊!中国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居然会这么差!真得令人不可思议!
我们最后再来看看每年参加高考体育加试的都是些什么学生。现在在中国,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考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文化成绩不行,被迫来参加体育高考加试的,不然那一点分数,怎么可能考上非体育类专业呢?即使在少体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没办法,总得给孩子点出路吧!于是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到体校,希望将来能混出点名堂。而事实上往往真正有体育尤其是足球天赋的学生不但谈不上受到专业训练了,连碰球的机会都没有。其实足球是具有灵性的体育项目,光有身体没有头脑,那只能是莽夫,根本成不了球星,更谈不上巨星。中国足球的后备人才就是这种材料,你指望他们将来能怎样是不可能的。其实足球人才的黄金培养期就在中小学时代,这是打基础的年龄,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想有什么作为那是痴心妄想!难道我们能指望这样的材料将来振兴我们的足球运动吗?
说句实话,在这样的体制下,无论谁来执掌中国女足帅印,都很难再创造昔日的辉煌。可能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当年中国女足能创造辉煌?我可以回答你,首先中国女性的身体素质并不比欧美人差,但是男性的差距是很大的。其次,当年的铿锵玫瑰那帮人马高考应试教育和就业的压力并没有现在如此之大,他们很有灵性,头脑都很灵活,对足球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接受很快,她们身体好,技术全面。最后,由于当时各国对于女足运动重视不够,而中国起步早,所以在当时能创造辉煌。但是随着各国对女足运动的日益重视,尤其是一些原本不重视女子项目的国家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因为足球项目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体育项目),比如日本等国,使得女足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我们在后备人才的储备上存在着如此的问题,因此现在全面的落后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国家要想振兴足球项目,就必须从基础抓起,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不合理的现状,采取措施鼓励更多更好的苗子来参加这项运动,中国足球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火箭大帝)
信息来源:2011-09-11 商都网 /
商都体育
http://sports.shangdu.com/news/42258-1.aspx
晨雾发现本文作者火箭大帝在2010年9月中国女篮在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小组赛中失利被淘汰出局的时候,也写过一篇相同观点的文章,抨击现行高考制度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摧残。晨雾一并转贴如下:
火箭大帝:现行高考体制不改革,中国三大球永无出头之日
(2010-09-28
10:27:48)
http://www.chinadaily.com.cn/typd/attachement/jpg/site1/20100925/0013729ec8d80e07a2ea10.jpg
前两天,曾经的奥运会亚军,世界劲旅中国女篮在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小组赛中,三战皆墨被淘汰出局,一时间舆论大哗,媒体和球迷的口诛笔伐,批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些年中国体育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并且中国奥运军团历史性地占据了金牌榜的头把交椅,大家都被这个表象冲昏了头脑,还有谁去冷静地关心过中国三大球的现状?只到曾经辉煌一时的被国人普遍学习的“女排精神”不在,受世人尊敬虽败尤荣的“铿锵玫瑰”凋谢,被国人一直看好的“篮球半边天”沉沦,(不好意思!这里没有提男子,因为中国男子三大球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大家才惊呼中国三大球究竟怎么了。大家谈来谈去都没有谈到根本,我认为造成中国三大球现状的根本问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惹的祸,可以这样说,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中国三大球永无出头之日。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我国从77年开始恢复高考以来,确实为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拔了不少人才,我国经济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对子女受教育的程度也水涨船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中国家长的共同心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竞争的层次越来越高,门槛也越来越高。例如一个公务员岗位有成百上千的人去竞争,往往是硕士乃至博士才能竞聘上岗。试问一个普通公务员需要那么高层次的人才吗?没办法,中国大学生多啊!公务员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那么对于其他岗位呢?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每年毕业生也有600万左右,而每年各地的人才市场招聘会往往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真正能就业的有多少呢?也就顶多80%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要在家待业,虽然国家也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真正创业成功的也只是凤毛麟角。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国家教育部门年年喊给中小学生减负,可是实际效果是,年年喊,年年增。高考的指挥棒在那挥着,就业市场竞争又那么激烈,哪个家长,哪个学校都不该减负,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谁敢减负?好!别人不减负,你减了,你的孩子,你的学生失去考试竞争力,孩子上不了大学,中学升学率降低,最后家长倒霉,孩子倒霉,学校倒霉(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对你的评价就是看你的升学率)。所以到最后,家长也好,学校也好,都压着学生去学习,书包没有减轻,只有加重;作业没有减少,只有增加,孩子想玩,没门!给我学习,将来考不上名牌大学,工作都找不到!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国的中小学生就只有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度日如年,不但要上学校的日常课程,晚上、休息日还得去上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奥语奥数班。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最后祸害的孩子,孩子失去了也有童年和青少年宝贵时间,成了应试的机器。温总理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现在的这种教育制度培养不出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要说也培养不出来科比、梅西、路易斯等三大球明星。
我们接着再来看中国的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正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压迫下,中国的学校体育课被一压再压,很多学校一周能上一次体育课就不错了,到了毕业班,体育课就得停,本科大学四年就上两年。尤其中小学生应试课都上不完,作业写不完,哪有时间去打球?你看看中国的中小学生有多少人不近视的?你再看看每天能有几个人在球场上打球?即使你去了球场,马上老师就会追来干涉,家长也会说,先把学习搞好再说。你再到每年大学新生入学军训现场去看看,天一热,马上晕倒一片。据说国内某省招特种兵,居然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可悲啊!中国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居然会这么差!真得令人不可思议!
我们最后再来看看每年参加高考体育加试的都是些什么学生。现在在中国,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考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文化成绩不行,被迫来参加体育高考加试的,不然那一点分数,怎么可能考上非体育类专业呢?即使在少体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没办法,总得给孩子点出路吧!于是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到体校,希望将来能混出点名堂。而事实上往往真正有体育尤其是三大球天赋的学生不但谈不上受到专业训练了,连碰球的机会都没有。其实三大球是具有灵性的体育项目,光有身体没有头脑,那只能是莽夫,根本成不了球星,更谈不上巨星。中国三大球的后备人才就是这种材料,你指望他们将来能怎样是不可能的。其实三大球人才的黄金培养期就在中小学时代,这是打基础的年龄,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想有什么作为那是痴心妄想!难道我们能指望这样的材料将来振兴我们的三大球运动吗?
可能有人会质疑,为什么中国女排、女足和女篮曾经能创造辉煌?我可以回答你,首先中国女性的身体素质并不比欧美人差,但是男性的差距是很大的。其次,中国女排五连冠时的那帮人马并不是高考应试教育那个阶段出来的,他们很有灵性,头脑都很灵活,对排球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接受很快,当时的女足、女篮队员都一样,她们身体好,技术全面,所以在当时能创造辉煌。最后陈忠和带队能再次创造辉煌,是因为当时各支列强处于新老换代调整期,而中国女排抓住了这个机遇,所以取得了成功。但是随着各国对三大球的日益重视,尤其是一些原本不重视女子项目的国家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因为三大球项目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体育项目),使得女子三大球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我们在后备人才的储备上存在着如此的问题,因此现在全面的落后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国家要想振兴三大球项目,就必须从基础抓起,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不合理的现状,采取措施鼓励更多更好的苗子来参加这项运动,中国三大球项目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信息来源:2010-09-28 新浪博客 火箭大帝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2e7360100kzmb.html
晨雾点评: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基础”。高铁动车为什么事故频发最终导致温州追尾大事故,我们可以分析出一千条、一万条天灾人祸的理由来,但是最重要的理由是高铁技术的基础不够牢固,非常的浮躁。一次两次、一个月两个月冲上300公里高速度不出事情是可能的,长时间高速平稳运行是要打问号的。
体育也是这样,一个国家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领先都离不开这项运动在全民普及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即便获得冠军是偶然的,而惨败失利则是必然的。娃娃们都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国家,体育运动的未来是暗淡的。本文作者这是从这个角度看出“现行高考体制不改革,中国三大球永无出头之日” 。
但是这个问题也涉及到“高考指挥棒”,要想改变难度非常大。
加载中,请稍候......